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综合评论

“被落榜”谢幕,高考补救措施何在

发布时间:2010-08-23 12:13  来源:华西都市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河南“被落榜”女生李盟盟被录取了!因当地招办工作人员失误,忘记提交考生档案,这位高考成绩565分却一度与高校擦肩而过的高考生,在社会舆论的推动下,命运在短短十几天里发生转折。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近日表示,已将李盟盟正式录取。(8月22日《南方日报》)

“被落榜”事件大致尘埃落定了,李盟盟也有了好的“归宿”,而关于高考制度的追问却不能就此结束。李盟盟的遭遇很不幸,可她很幸运,因为媒体的关注,舆论的施压,李盟盟最终被录取。当然我们很难就此否认,在其他的某个地方,没有不同版本的“李盟盟”。

这样的推测绝非空穴来风,横向来说,“罗彩霞”冒名顶替事件诞生后,各地不同版本的“罗彩霞”竞相“登场”。纵向来说,松原大规模的集体舞弊,河南1分高考要求查卷被拒等现象,无一不在诉说着高考机制本身有不少漏洞。

这一切问题的指向,都意在催生成熟的高考补救措施。不能因为有困难而不去做,也不能因为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而抱残守缺,这些都不利于一个健康有序的高考氛围的营造。高考机制本身要

不断完善,就不能原地踏步,必须寻求针对性的改正,才能日益改善。李盟盟事件,看起来是“收复”了一些公平公正,但这走的并非寻常路,而是可遇不可求的“领导很重视,结果很理想”的偶然性道路,能被复制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李盟盟被录取了,其他的“李盟盟”们呢?他们也应该有权去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然而,当前高考的“刚性制度”只能让他们“饮恨而归”——再复读成为唯一的选择。恢复高考30年来,除了在课程上不断改善外,机制本身的变动甚为少见。没有人是圣人,那就不可能颁布绝对公平公正的措施,高考制度亦然。如今,李盟盟事件让人看到一丝迹象,可不能每次都走“领导重视”和“媒体监督”路线吧?多了,领导会厌烦的,媒体会少报道的,而公众,也会审丑疲劳的。

因此,只有让李盟盟的“逆转奇迹”成为一种理性的制度,其他的“李盟盟们”才能呼吸到公平公正的气息。各种针对性的高考补救措施,应趁早出台了,对于挤“高考独木桥”被人推下的“考生”,一定要想法设法营救,决不能让他们成为桥下“冤魂”。(龙敏飞)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