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曝《华南师大规定学生当二奶搞一夜情将开除学籍》,招来一片质疑。无独有偶,重庆师范大学也出台类似规定。日前,张艺谋也感叹清纯女孩难找。网语纷纭,人们再次对女大学生群体的道德走向予以了特别关注,并把她们推到了社会伦理的靶心。
“包养”,“小三”,“学生人流月”……复杂的社会情绪,流布于这些词汇背后,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等指斥,反映出公众对大学生道德规范的普遍怀疑和焦虑。极少数女大学生的不良行为,已经使大学生这个群体被妖魔化。可以肯定,这个社会尊重知识的传统没有变,所以与大学生相关的新闻一直是舆论热点,而与女生相关的负面新闻,更容易激起人们的义愤。愤激之余,难免出现以偏概全的舆论暴力,尤其在网络世界,部分女生的某些行为,被高度地夸张和扭曲了。如果对这一社会现象稍加分析就会发现,个别女大学生的道德滑坡,是学校外部社会道德失范的一个影像,个别行为不良的女大学生是社会失德的实际牺牲品,而女大学生群体则成为舆论谴责的垫背牺牲品。
实事求是地说,近年来,的确有一小部分女大学生做出了与身份不符的失德行为,但这首先是社会的耻辱,大学的耻辱,而不仅仅是这些学生的个人耻辱。即使是那些行为失范的女生,也并非都是虚荣趋利的物质女孩。从小学到高中,她们基本与社会隔绝,进入大学,从圈养突然改为散养,社会接触面骤然增大。刚刚迈进成人门槛的她们,其道德取舍标准和对社会的全面认知相当有限,加之的确存在着某些权力阶层和资本阶层玩弄女大学生的阴暗心理,指望单纯的女学生对抗一些别有用心的诱惑,实在勉为其难。
而事实上,道德失范仅仅是个例,积极向上依旧是女大学生的主流生活方式。只要到校园走一走就会发现,无论家庭富裕还是贫困,努力学习的学生比比皆是。她们为了考研而放弃休息时间,为占得一个席位而早早来到图书馆,她们在别人玩耍时依然在灯下苦读……为什么我们对这些积极的画面视而不见?见而不表?却只盯着那一小撮道德的灰色而口诛笔伐呢?只盯住一小部分女大学生的不良行为,是自以为是的道德偏执,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道德色盲。
现在,进入大学依然是很多学生改变人生路径的关键渠道。进入大学的女生们,都比较珍惜这种机会,所以也不会随便糟蹋最宝贵的学习时段。个别女生的不良行为,有家教缺失、学校管理疏漏等多种因素影响,显然属教育失败的个案,绝不代表当今女大学生的主流,也不能证明当今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普遍发生了严重偏移,更不代表女大学生中存在着更深层次的道德危机。(王丹雪) 原题:不能因为一抹道德灰色就误读女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