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中国神秘的“543部队”

发布时间:2010-08-19 06:44  来源:人民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次日醒来,二营的干部和战士才看清自己的驻地。四周两米多高的围墙上竖着两米多高的铁丝网。墙外有岗哨巡逻。不请假不得走出围墙。围墙内有一高高的库房,北空发了100匹黑布将窗户遮挡起来,距库房20米划一道白线,没有专门证件不得越过白线接近库房……一片神秘的气氛。

    大家都还不知道,库房里严密看管的正是萨姆-Ⅱ导弹。

    保卫干事宣布纪律:我们的工作性质、驻地不得对任何人讲,部队代号:543部队;通信地址:北京204信箱。北京籍的同志不得回家,街上碰到熟人要回避……

    1959年1月18日,南京军区空军在江苏省徐州组建了三营,营长杜先照,政委尼特,副营长李洪全,参谋长汪林。

    日历翻到1959年。

    当二营在高米店集结的时候,一营在长辛店原东方马列学院开始接受以斯廖斯基营长为首的苏联专家的训练。

    按原协议,苏联红军防空军一个营负责教会中国空军一个营。采用一帮一方式,营长教营长,连长教连长,技师教技师,操纵员教操纵员。后来,中国空军方面为了让更多的人直接向苏联同志学习技术,向苏方提出,让二营、三营的营连干部参加旁听。苏方接受了这一建议。

    上课了。听课的有地空导弹部队的基层指挥员和国防部、总参谋部、军委空军司令部、北京军区空军司令部的高级指挥员和参谋人员。一位银白色头发、腰杆笔直的苏联教官走到台前,用威严的目光扫视课堂。

    刷地一声,全体起立。

    苏联教官自我介绍:“工程师、副营长库兹明中校!”

    苏联专家的保密措施非常严格。听课的学员每人都有四五个证件。进大门要证件,进课堂也要证件;进发射场要证件,领保密本也要证件。各专业之间不能互相打听,学氧化剂的不能问燃料,学燃料的不能问测试。课堂记的笔记、教材一律不让带出课堂。苏联教官下了课就回到自己的宿舍,按规定不得和中国人个别交谈,所以,也没有课外辅导。

    一营的官兵们只能带着脑袋进课堂,带着脑袋出课堂,全凭记忆。出了课堂想复习也没有教材,没有教师。后来他们想出一个办法,每人集中精力听懂一部分,然后出了课堂再将自己听懂的一部分拿出来和大家在一起“拼盘”。

    经过4个月训练,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考核中,中国学员获得了平均优秀的好成绩。

    1959年4月19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东北40公里的一片荒滩上,由苏联专家协助,中国空军地空导弹第一营在这里进行实弹射击。

    9时40分,一架杜-4飞机在8000米高空飞向靶场。靶场指挥员张伯华命令飞机施放靶标,一具伞靶飘然而下。

    9时50分,飞机退出靶场。一营指挥员张建华下达发射命令,引导技师莫西林压下发射按钮。

    3枚导弹似灵蛇吐焰,摇摆着尾巴直窜高空,随着轰然一声巨响,伞靶迸裂。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