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同“舟”共济,舟曲不屈

发布时间:2010-08-16 09:28  来源:京江晚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这是一个庄重而肃穆的日子,这是一个空气中弥漫着悲伤的日子。举行全国哀悼活动,是以国家的名义,向每一位不幸遇难的同胞表达哀悼。这是国家的最高礼遇,这是最庄严的仪式。“国之兴也,视民如伤。”举国哀悼,既见证了国家对逝者的祭奠,还诠释了国家对生者的告慰。

 8月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泥石流呼啸而至,顷刻间整个舟曲遭遇灭顶之灾。每一条生命的猝然远去,都深深刺痛国人敏感而苍凉的心灵。

 两年前的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震痛全世界,时隔一周,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为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举行的全国性哀悼活动,也是第一次为自然灾害中罹难同胞降半旗志哀;今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以猝不及防的方式再次震痛了国人,又是时隔一周,4月21日,以国家的名义,全国哀悼活动为遇难同胞举行;如今,在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发生的七天之后,全国哀悼活动再次庄严举行。这表明,国家对生命的尊重已经形成了制度性安排。如果说,2008年的哀悼日是一种突破,是对国旗法条款的激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十四条第二款明确写道,“发生特别重大伤亡的不幸事件或者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时,可以下半旗志哀”。上一次的举国哀悼则是一种自觉,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众望所归,是政治文明的制度结晶;那么,这一次、这一刻,我们分明读出了更深沉的普罗价值——

 我们读懂了生命的尊严,读出了国家对生命的尊重,也读出了一个国家的坚强和自信——举国悲伤的背后,站立着公民尊严;每个公民的背后,站立着整个国家。国家对生命的尊重,不是心血来潮式的一次突击,不是浮光掠影式的点到为止,而是凝聚着深刻的制度性安排,而这无疑让人更为感慨和欣慰。

 显然,支撑国家哀悼的制度性安排,是融入国家血液的生命至上理念。我们记得,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再到舟曲泥石流,在灾难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国家就集结各种力量加紧救援,救援大军不舍昼夜的搜救,更进一步强调了尊重生命的深刻含义。《官兵手刨轻挖保遗体完整 称保护死者最后尊严》的新闻令人热泪盈眶。尊重生命不需要豪言壮语,它细化在每一个丰润而灵动的细节之中。

 可以说,无论竭尽全力救人还是让遇难者有尊严地安息,无论让灾区民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地方住,对生还者用制度善意加以保障,还是加快步伐,有条不紊地进行灾区重建,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对生命的呵护和尊重。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国家尊重生命、善待生命,不仅唤起国人抗击灾害、重建家园的决心和信心,还势必激发国人的向心力和创造力,从而投入到整个国家的建设当中。在汶川地震中,国人和衷共济、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一次次迸发,凝聚力和向心力空前提升,在这背后正是因为国家对生命更加尊重。正如有论者所称,“一个能够出动十多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上百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从汶川到玉树再到舟曲,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一次又一次得到彰显和发扬。

 同“舟”共济,舟曲不屈。舟曲何以不屈?这是因为国人同“舟”共济,共济的是同一个舟曲。只要有爱,只要尊重生命,只要昂扬起不屈的灵魂,灾区就会有明媚的未来,我们就能挺过任何灾难。

 尊重生命未有穷期,国家大爱没有穷尽。在尊重生命的旗帜下,公民的各项权利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捍卫,这个社会必然前途无量,国家所传承的价值一定亘古永存。同“舟”共济,舟曲不屈。让我们向每个逝者默哀,向生者致敬,让我们一起期待每个公民生活得更有尊严。

  (王石川)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