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综合评论

张艺谋为啥嫌“漂亮女孩越来越少”

发布时间:2010-08-12 10:15  来源:新华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谁会是下一个谋女郎?(资料拼图)

    这次静秋的选择,先采用的方法是全面撒网、重点捕捞。这里的重点,特指北京的各大艺术院校。张艺谋派出的多个工作组,天天散落在北电、中戏、中国传媒大学这些出“苗子”的地方,一蹲守就是几个星期。在和工作人员聊天时,张艺谋一遍遍地开玩笑说,现在这孩子,怎么漂亮的越来越少,难道是因为现在的漂亮姑娘都不嫁英俊小伙子,都不跟帅哥生孩子吗?(《扬子晚报》8月9日)

    如此大规模地“寻找静秋”,很容易让人想到几个月前“寻找翠翠”的活动,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是为了满足商业化利益而以非商业化掩人耳目。张大导演对自己电影的女主角的犯愁,可谓是影视圈中的一大“悲剧”,向来“谋女郎”的位置都不会“名花无主”,而此次《山楂树之恋》杀青之际曝光的海选“静秋”角色过程的艰难,虽是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90后女孩越来越缺少静秋的那份单纯,这早已是一个公认的事实,然而此时从张导口中说出,看似合情合理,实际上确是一个漏洞百出的悖论。

    第一,张导是为自己片中女主角难以找到合适人选而发出的感慨,却非对现状的感触。遥想当年,《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个都不能少》、《秋菊打官司》等等,哪部片子中女主角的位置张导不是呼之欲出?如今却为了一个70年代的静秋,在二十一世纪大动干戈,实在是有一种“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感慨。张导此次大为失望,多半来源于在海选角色中的感性认识,是否对这些女孩有真正的了解,以及是否对小说中静秋的角色有着真正深刻的解读,仍然有待考究,所以90后女孩们,尤其是因为姿色没有被张导物色中的女孩,大可对此番评论不屑一顾,张导对此过于指责只能说是情绪的发泄。

    第二,如今90后女孩千奇百怪的个性,在张导眼里当然是大煞风景,然而他看到的现状,是否看到了原因呢?张艺谋自从转型大走商业路线以来,哪部片子不是为了博人眼球去吃票房?90后女孩缺少静秋那种单纯的气质,说到底是还是社会风气的整体浮躁,商业化不也是助纣为虐吗?本身就是商业化的电影,却想找一个从外表到本质都很清纯的女孩来演,这是一种“忘本”的体现,找不到还好,若是真的找到了,恐怕这部片子上映过后,这位真正清纯的女孩也难以逃脱现状而随波逐流了,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张导是不是又会出来感慨90后女孩容易被物质化呢?

    第三,演员,顾名思义是要有出色的表演天赋,张导想找到一个原汁原味的静秋本身并没有恶意,只是想让自己的片子少一点非议,但却是忽略了清纯女孩的天性。如果当年的静秋当真还是原模原样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当张导找到她说要把她拍成电影时,会得到允许吗?如果允许了,那么还会按照导演的要求顺利完成拍摄任务吗?一个天性本是不流于俗的人,强让她流于俗,故作矫情地表演给众人评头论足,只会南辕北辙。一个演员给人的最重要的印象,如果演员自己完成不了,那么是她自己的失败,而不应该归结于现实社会中缺乏这一真实人物。做不到对故事的真实再现,那就等着接受大众的批判吧,又何必如此拐弯抹角?

    第四,张导对于静秋这一人物存在误读。如果真是想要找到一个与静秋几乎一模一样的人,那么至少知道静秋应该是身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之中。70年代的农村面貌和人物特点,其实现在仍然存在,但是张导首选北京,大规模放网,并且目标是清一色的艺校女生,其中用意显而易见:即要求女主角有相当雄厚的表演天赋,又要求其有着骨子里的清纯,这不是要找到一条会飞的鱼吗?把本来就是矛盾的东西安放在一个人身上,结果只有一个:这个静秋是张导造出来的,而不是艾米写出来的,更不是活在那个年代的真实人物。然后以自己有限的接触范围,对90后女孩大加评论,这不是一个导演的社会责任心所在。

    所以张导真正所感慨的,是找一个能让自己的片子获得更多票房的人物太难,而不是对现状接触后反思后的无奈,否则他就会去拍一部反映现实中90后女孩的片子了,而不是对着一个众人期待的故事大发感慨,也许对于张导而言,艰难的不是找一个静秋这样的女孩,而是拍一个最大限度满足商业利益的电影。静秋不过是一个票房主角,90后的女孩们却因此被描上了一个灰色头像。以商业化为目的,却要以非商业化为标准,如何两全?在此我只祈祷一点,希望这部片子物有所值,不要让这么多期待中的观众扫兴而归。(姜子健)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