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罗山县23岁小伙杨锁8个月前活活饿死在家中,一名曾帮过他的村民说,“给他饭吃他都想让你直接喂到嘴里。”追根溯源,因父母从小娇惯而懒惰成性,成了“天下第一懒人”,最终饿死。最近,以这个真实故事为题材的电影《罪爱》正在当地拍摄。(8月5日《大河报》)
如果不是详实的新闻报道,谁敢相信这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杨锁饿死家中严格说来称不上悲剧,因为他短暂的一生实在毫无意义,在慵懒和混沌中画上句号——称之为丑剧,虽然可能对亡者不敬,却更符合事实。
杨锁是这出丑剧的主角,但看完报道,我们会觉得他是丑剧的最大受害者,罪魁祸首当属他已经去世的父母:杨锁8岁的时候,父母出门还用担子挑着,不让他走路;上学后杨锁不做作业,老师批评一下,父母就找到学校;年岁渐长,杨锁有时也试着干活,父母却阻拦,要他玩去……
这样的溺爱,已经失去最起码的原则,让人毛骨悚然。在这种家庭氛围下,杨锁无疑“被宠物化”,其生活已和小猫小狗差别不大,缺乏基本生存能力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与其说杨锁是在纷飞大雪中饿死,不如说死于他父母长久以往犹如砒霜一般的溺爱。
我们常常说“穷人孩子早当家”,其实未必,溺爱不是富人的专利,或者说是否过度娇宠孩子,与家庭条件没有直接关联,而关乎父母是否拥有了健康的育儿观和对孩子未来真正负责的意识。
不得不说,很多人之于孩子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父母,他们赋予孩子肉体,却缺乏使孩子生命健康充实的能力。严格上说,他们做的只是“哺育”孩子,这近乎本能的行为,很多动物都可以做到。这无疑是最让人悲哀之处,在杨锁父母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理性苍白丑陋的那块短板。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先生几十年前的悲愤一问,到现在还振聋发聩——你具备做父亲的资格和能力了吗,你要将孩子导向哪一个方向?我觉得,到现在为止,很多国人都经不住这样的拷问,这与他们是贫是富,是精英还是走卒贩夫无关,只关乎“爱的能力”。(修仰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