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综合评论

叛国还是爱国?

发布时间:2010-08-08 06:35  来源:解放日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沸沸扬扬的“泄密门”再起波澜。美国国防部长盖茨近日炮轰“维基解密”网站,称其公开大量与阿富汗战争有关的保密文档,“手上沾染美军士兵的鲜血”。而“维基解密”网站却毫不理会,宣称将继续公布这些文件。

政府指责泄密者,泄密者依旧我行我素,类似的猫鼠游戏在美国不乏先例,而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1971年的“五角大楼泄密案”。当时《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先后刊登了美国军方分析师艾尔斯伯格提供的美军越战绝密文件,将反战声浪引向最高潮,成为迫使当局结束战争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实,这两起时隔近40年的“泄密门”有着不少相似之处。泄密行为主体虽为个人,但背后都有深厚的民意支撑。如今的阿富汗犹如当年的越南,美军耗费国帑无数却依旧前途渺茫,而“让孩子们回家”的呼声在国内日益高涨。当然,当局对事件的处置方式也可谓如出一辙,一边煽情宣传泄密危害;一边大张旗鼓地追查“深喉”,并给其扣上“叛国者”的大帽子。

按理说,泄露国家机密应为人所不齿,但不少美国人却持同情甚至是支持态度。他们的观点或许反映出当今美国社会的某种思潮。泄密是为了叛国?不像。因为泄密的对象不是外国情报机构,而是本国普通民众。泄密是为了谋利?也不像。泄密者非但分文未收,还很可能赔上自己的工作,甚至难免牢狱之灾。泄密是为了图名?还是不像。泄密者不愿出名,而是在幕后隐姓埋名。那究竟图什么呢?可以肯定,文件是从政府、军方内部流出去的,也就是说,一位或者一些熟悉阿战情况的人士因为对这场战争不满,所以希望通过这一非常手段让公众了解实情,进而给当局施压,从而改变当前某些战略。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媒体告诫政府,当务之急不是查出泄密源头,而是对这场战争进行反思。

至于泄密的行为如何定性,笔者也不好妄加判断,正所谓“古今多少事,留待后人观”。但1971年那场“五角大楼泄密案”可为镜鉴,现在已经没人再说艾尔斯伯格是叛国者了,历史证明当时的美国政府确实错了。(洪俊杰)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