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综合评论

怎么看国外对中国的议论

发布时间:2010-08-03 06:42  来源:新华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国际社会对华积极正面的评论日渐增多,但也应当承认,对中国的消极或反面议论依然充斥国际舆论,尤其在西方舆论中。主要表现为三种偏差。一曰“看不惯”,二曰“看不透”,三曰“看不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巨变,正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我国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国际的关注。国外对中国的评论也是连篇累牍,多于牛毛。怎么看国外这些言论,甚有必要深究一番。

  伴随着中国崛起的进程,国际上一直议论纷纷,从未间断。敬佩赞扬者居多,批评指责者也不少。特别在西方舆论中,形形色色的奇谈怪论此伏彼起,各种各样的杂声噪音不绝于耳。说起来,这种现象其实也不奇怪。

  作为国际舆论的客体,中国具有三大特点。一是拥有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二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三是中国特色的和平发展道路不断取得成功。而作为国际对华舆论的主体,则是近200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是类别繁杂的众多个体和不同阶层。他们对中国的立场观念、利益考虑、观察角度、认知深浅、评议水平不尽一致,态度和看法自然是千差万别,莫衷一是。只要认真观察一下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国内舆论,不难发现他们对本国政府和社会议论也是褒贬不一,五花八门,有些甚至相当刻薄尖锐。简言之,如此复杂的国际舆论主体,面对中国这样一个特色鲜明的客体,议论纷乱杂呈也算是正常现象了。

  这些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以及与世界交流的加强,国际社会对华积极正面的评论日渐增多。但也应当承认,对中国的消极或反面议论依然充斥国际舆论,尤其在西方舆论中。主要表现为三种偏差。一曰“看不惯”,二曰“看不透”,三曰“看不全”。

 “看不惯”中又有两种情况。一些顽固坚持冷战思维的人,总是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划线,对中国怀有根深蒂固的敌意和偏见。在他们眼目中,社会主义的中国是“异类”国家,是他们的“竞争对手”和“潜在敌人”。中国越是发展壮大,他们越是恐惧不安,总要千方百计破坏、遏制中国的发展,诋毁、歪曲中国的形象,想方设法地“妖魔化”中国。他们人数不多,反华、诬华的能量却不小。国际上那些所谓“中国威胁”的种种谬论,基本是由这类人制造和散布的。就他们来说,对这个不是一般的“看不惯”,而是出于本能的敌视。

  另有一些人,也许不全是对中国心怀“恶意”,但却偏执地认为,只有他们那一套制度、观念、模式最正确、最优秀,是各国都应效仿的“普世真理”。这种人固执地用自己的“标准”衡量中国的一切,总觉这也不好,那也不是,什么都“看不惯”。而且像教师爷一样对中国评头论足,指手画脚,说三道四。尤其在中国以不同于西方的模式取得发展成功,并一个个超越一些发达国家的时候,他们更加感到失落、紧张和忧虑。有了抵触情绪,难免要发点牢骚,施些压力,不停地指责抱怨,要中国分担更多国际责任。

  那些对中国“看不透”的人,大都是对中国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最起码的知识,既不知晓中国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道德继承和人文特性,又不了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现实情况,更不清楚中国发生的深刻变化。这本有情可原,只需下点调研功夫即可。然而,他们中许多人却不肯这么做,而是对中国妄加猜疑,或主观臆想,或道听途说,或偏听偏信,或人云亦云,听风就是雨,对中国的事物乱加评论,再随意扣上一顶“不透明”的大帽子。

  有些人看中国宛如瞎子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他们往往以点代面,以偏盖全,抓住点皮毛,就草率做判断,下结论,结果给中国勾画出一幅不全面、不完整、不准确甚至歪曲的现象。

  从根本上看,“看不透”和“看不全”两种偏差并非顽疾绝症,只要认真进行“治疗”和“调理”,情况总会逐步改善。对这些人,我们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对中国看得更清楚更全面一些。即使有些偏见,也可靠事实说话,使他们在真理面前逐渐改变。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