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切换图片

小沈阳“最低俗”?也许凤姐在偷笑

发布时间:2010-08-02 06:42  来源:红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小沈阳和凤姐(资料拼图)

    小沈阳以男扮女装及低俗喜剧为卖点,两年前突然爆红,如今成为娱乐圈人气明星。但美国《新闻周刊》日前却刊登文章,点名指小沈阳是“最低俗的中国人”。(7月27日《中国新闻网》)

    于是,有关小沈阳被外媒称作“最低俗的中国人”的新闻和评论开始遍布网络上下,其实,《新闻周刊》的原标题是“TheDirtiestManinChina”,“Dirty”在英文中有“肮脏、下流及污秽”的意思,之所以如此形容在中国已然成为公众明星的小沈阳,主要是两点:表演时不男不女的形象和公然在舞台上讲下流笑话。一个“最低俗的中国人”的标题引发了国内的舆论狂潮,许多人义愤填膺,从“最”字生发到外媒对全体中国人的侮辱,也有人反思,从小沈阳这个典型来观照整个中国的当下社会。

    有关小沈阳的表演,除了那个著名的“苏格兰情调”之外,我知之甚少,但对于他的奇装异服却不陌生,为表演而改变妆容无可厚非,老美以为他有同情恋倾向颇有些不知中国国情的味道,对比前不久沸沸扬扬的伪娘事件,小沈阳的女装似乎也有认同根基,但他一面火着,一面却遭到国人的抵制和唾骂,因为他“低俗”,而且还“低俗”到美国去了。

    很容易联想到不久前,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朱虹在一场题为“媒介的责任”的专题讲座中对“低俗”的界定,他将电视节目分为三类:先进、通俗和低俗,小沈阳的表演不过是通俗,而“凤姐”则属于低俗文化,应该坚决叫停。由此遭到了凤姐的全力反击,留下了一句名言“我不低俗而是社会低俗”。而这次,小沈阳却倒在了自家门外,并力超凤姐获得“最低俗”的桂冠。

    关于凤姐被广电总局直指“低俗”,我并不太能理解,以“征婚”出名的凤姐甚至比不上当年大摆S型的芙蓉姐姐,她不过是比别人多了些狂言乱语,留下些雷人语录,而那些语录也完全可以看作是一个自大狂的痴呆话,再就是些搞笑照片和刻意炒作的传闻事件,比如整容,即使当她被炒作和利用以后(也有说她自我炒作),频繁亮相于电视媒体,穿梭于各种活动场合,她顶多也不过是个笑料,充其量成为芙蓉第二,最多再影响出个第三第四来,称其为低俗文化,真是夸大了她。

    而小沈阳的背后,是一直饱受争议的东北二人转,这的确是一种文化形式,素有“很黄很庸俗”的评价,公众褒贬不一。但当小打小闹、为出名而出格的凤姐惨遭封杀之时,程度远胜于她的小沈阳却不过是“通俗”。通俗,我们都能接受,大俗大雅,俗文化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老百姓需要大众文化,艺术也要来源于普通生活,所以,当赵本山大师信心满满地召开研讨会,想听听批评之声和坏话时,还是在遭到“低俗”的批评时,勃然大怒,更与“客人”曾庆瑞教授之间展开了一场关于“雅”和“俗”的激辩。

    所以,小沈阳可以坦然地说,现在的二人转是师傅赵本山已经改革过了的,是一种绿色“表演”,但是,他还说了一句话,“我不知道什么东西是'低俗',我只知道观众喜欢我的表演”。所以小沈阳的火,有自己的努力、师傅这个靠山,更得益于媒体的捧和一些人的喜好,有需求就有提供需求的人。

    《新闻周刊》对小沈阳现象归结为源于中国对性越来越宽容,黄段子和与性相关的话题逐渐走上台面,成为中国公众谈话的内容。当我们还在纠缠于是捧还是骂,小沈阳是通俗还是低俗的时候,外媒已经探究到中国的社会和习俗层面,这种判断或许有失偏颇,中国一些独特的文化现象外国人也未必了解,但却值得我们思考。

    向以保守知礼闻名的中国人,从何时起在开放程度之高的西方世界眼里,也有了低俗的评价,决不能简单地将此看作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攻击。低俗不可怕,可怕的是低俗沦落成庸俗和恶俗,谁给低俗提供了滋生并繁盛的土壤?谁将低俗呈现给大众并广为传播?是整个社会越来越宽容,民众的心态越来越开放,还是我们的底线越来越失守,越来越没有边界?眼球、噱头、名利,导致道德价值的日益模糊,公众人物和公众一同,且来娱乐,狂欢至死。

    我不知道,在广电总局掀起反低俗高潮的背景下,美媒的这番言论在他们心里会激起怎样的波澜,或许处变不惊,或许置若罔闻,或许略有沉思。

    也许有一个人在偷笑,那就是凤姐。(李萍)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