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豆瓣网上一个名为“父母皆祸害”讨论小组很火爆。
一听这个大逆不道的名字,估计多数父母都会怒从中来。然而,我们不妨冷静下来,看看这到底是个怎样的小组,这种负面情绪又从何而来。这个创建于2008年1月18日的小组里,聚集了一群在父母子女关系中受到挫折、苦苦思索出路的年轻人。创建宣言说:“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这一点需要技巧,我们共同探讨。”
诚然,50后的父母与80后的子女,成长年代跨越了中国社会几近前后断裂的两个30年。左与右、集体与自我、物质与精神等烙上时代印记的冲突和迷茫,正集中体现在两代人不同的思维处事方式上。父母坚信进个收入稳定的单位最好,子女却嚷嚷“单位”这个词将从字典消失;父母要替子女找个“门当户对”的对象,子女却高呼“我的幸福我做主”……
于是,有人说这是 “这个时代”与“那个时代”的对峙。其实,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不同时代”这样无法改变的事实之上,而在于家庭成员共处的模式中,有没有在爱的基础上遵循互相尊重的原则。论坛里多数子女对父母的怨气皆来源于:父母的控制欲望,攀比心理,对自己理论的顽固和对子女选择的干涉。一名小组成员说:“我们不否认父母因为爱而给予的付出,而是害怕‘以爱为名’的教育方式给我们带来的伤害。”
这种爱的伤害,说到底是中国式家长教育的通病所致——爱,就要为孩子铺平道路。从孩子上学、找工作、谈恋爱……处处含辛茹苦帮助打点的父母,也许做梦也想不到,论坛上一篇《如何毁掉孩子》的帖子总结的正是包括“以命令口气跟孩子说话、孩子的一切要由父母决定”在内的7条。何其讽刺?
一个英国心理学家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某种意义上说,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
在很多名人成功的案例中,我们无不看到这种父母“放手的爱”:当阿基米德的父亲发现自己和老师的知识不能满足阿基米德的求知欲时,毅然让阿基米德只身前往亚历山大,寻找顶尖的老师和专著;达尔文父母对达尔文好奇心的保护,使达尔文得以延续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天赋和热情,并最终著成《物种起源》;徐霞客母亲该放手时即放手,使儿子终于能够抛开杂念,全心追随自己的梦想,因此成就了名垂史册的《徐霞客游记》;洛克菲勒卓有成效的“贵族磨难式”教育,使洛克菲勒家族百年的辉煌得以延续。
有意思的是,这样的教育方式培养出的子女往往也十分懂得尊重父母、感激父母、报答父母。徐霞客是有名的孝子,不仅专门为老母建造“晴山堂”,祝愿母亲健康长寿,还请画家绘制了一幅“秋圃晨机图”,献给自己深深感激的母亲。反观论坛,那些埋怨父母不尊重自己的人,却使用了“父母皆祸害”这样侮辱性的字眼;抱怨父母以爱的名义伤害自己,却也在自己和同伴的口诛笔伐中无形伤害了父母。在羡慕别人的父母懂得放手去爱的同时,是不是也该学习一下别人与父母的良好沟通和彼此信任?
爱要学会放手,爱也是将心比心、理解和信任。尽管价值观点不同,却懂得互相尊重,尽管生活方式各异,却懂得彼此信任,尽管存有隔阂,却可以互相宽容的两代人,才是我们的社会真正需要的,才能促使我们的社会肌体真正进入良性循环。作者: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