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全国空置6000万套房的说法,引起各方关注。支持者认为,这6000万套空置房表明房地产市场投机性太浓,需要进一步挤压泡沫;反对者认为,数据出处可疑,并且不具有权威性,很难说明问题。笔者以为,商品房空置其实是个伪命题。
一方面,市场经济往往是过剩经济。商品空置问题,实质上涉及消费者如何使用商品的问题。例如,一位女士购买了三辆均价30万的家庭轿车,由于各种原因,其中一辆从来没有开过。这是否意味着没开过的车是空置的?从市场经济角度看,其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人们有自由选择权。其中一个重要的选择权就是商品处置权。消费者有权可以选择购买并使用,也有权选择购买并闲置。因此,如同我们不能指责女士浪费了一辆轿车,同样也不能指责第三套房空置就是浪费。其核心在于,即便这套房是空置,其空置成本也主要是由所有者承担。
有人会反驳说,空置的原因是由于投机者囤货,其结果拉高了房价,使社会公众承担了相应的成本。问题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囤货之举,似乎从未成功过。上世纪80年代纳尔逊·亨特企图垄断美国市场的白银,以控制整个市场。纵有亿万身家,也以破产告终。
另一方面,“空置”在不同的地方可能有不同的含义。以海南为例,商品房休闲度假的特点尤为明显。外地人购房比重偏高。由此决定了夏季小区入住率偏低,一些小区只有20%;冬季小区入住率回升,可以达到60%-70%。两季之间相差半年,但这种改善性住房的空置率,显然不应在政策调控的范围内。
既然商品房空置是一个伪命题,6000万数据是否真实并不如人们想象得重要,那么真命题是什么?从现实情况看,真命题是需要站在什么角度来看房地产?
一个角度是调控有房者,其政策思路无非就是征收物业税、加大有房者持房成本。因此,按一些专家的说法,赶紧处理这空置的6000万套房,可解决2亿人居住问题。但本质上,这是一种均贫富的做法。
另一个角度是保障无房者。在此问题上,政府需要承担两方面责任。一是加大投入力度,2009年,我国基本保障住房财政支出550.56亿,占GDP比重0.16%。与国际水平相比,明显不足。早在1979/1980财年,英国保障性住房投资就达到40.4亿英镑,占GDP比重为2.03%。政府的第二责任是改革住房体制。在土地制度上,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的产权化进程,允许社会居民购买农村宅基地自建住房,以此加大住房供给。在住房体制改革上,仍然要坚持市场化的方向。因此,只有财政投入和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才能更好保障民众居住权。□匡贤明(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