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焦点关注

地方政府为何迷信国际大都市?

发布时间:2010-07-25 06:14  来源:光明观察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183个城市一哄而起,给自己制定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宏伟目标,省会城市或一部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城市还算说得过去,而一些中小城市也跟着起舞,就叫人不可思议。如三亚、惠州、丹东、珲春、黑河、满洲里等城市。很多中小城市也在制定雄心勃勃的发展目标,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大搞开发区。据国土资源部统计,目前全国各类开发区6000多个,规划占地面积超过3.6万平方公里。此外大学城、科技园、软件园、旅游度假村一个比一个“高、大、全”。(邱 林)

实际上,这些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折射的是地方政府官员的权力放大率。不管规模多么庞大,不论是否劳民伤财,只要能带来政绩,就是一些领导干部需要的。与此相对应,一些地方为建设所谓“国际化大都市”、“区域中心城市”,一再突破城市发展底线,城市面积肆意蔓延扩张。许多城市总体规划尚未到期,已被盲目的城市建设全面突破,许多城市5年内“完成”为期20年的规划指标已经相当普遍。

众所周知,一个城市的规划,不仅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和个性,是一个城市整体诚信度的表现,更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向导。城市规划随意变更的“橡皮泥现象”让人感觉到城市发展的盲动性、非透明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一位专家为此指出,“城市规划失效”正在困扰着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使得不少城市陷入无序和失调状态。

必须指出,国际化大都市并不是几年“大跃进”就能一蹴而就的。但错误的“政绩观”却给了建国际化大都市这一浮躁行径以大行其道的充分理由。或许在这里需要检讨的不是那些要搞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和其政府领导人,而是不尽合理的政绩考核制度。不少地方都是国际大都市定位虚幻,导向不明。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