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广播电视大学50余分校、工作站正在进行统一的期末考试。记者暗访发现几乎每个考场都有学生作弊,考生带着A4纸以及各种小抄来回翻看。监考老师熟视无睹,甚至站在门口“放哨”防巡考,发现情况就发“暗号”。对此,一位监考官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说白了就是买文凭”,“基本没有人不抄”。(《新京报》7月11日)
北京电大如此“基本没有人不抄”的“买文凭”景象,不禁让人想起最近同样是与文凭相关、闹得沸沸扬扬的唐骏“造假门”事件。该事件中惹人注目的所谓“美国西太平洋大学”,据曝光就是一所专司买卖文凭、已被当地政府“勒令解散”的“野鸡学校”—该校的相关学位均明码标价出售:学士2295美元,硕士2395美元,博士2595美元。
两相对比,不难发现,北京电大与此“西大”,其实极为神似。前者虽然并没有直接为其文凭“明码标价”,但“监考老师站岗放哨”、“基本没有人不抄”的结业考试,说到底实际上仍是一种变相的文凭买卖。这正如有考生表示的,“根本就是花钱买证,每学期交2000多块钱,平时不用上课,考试拿上‘小抄’,老师也不管,就过了”。
一旦站在“花钱买证”或者说“文凭买卖”的纯市场交易角度来观察,上述种种以教育视角来看显得极为荒诞、怪异的考场“抄袭”大观,也就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了。——作为文凭卖方的学校,既然拿了考生的钱财(学费),当然就得及时给人供货(文凭),并做好各种配套的“销售服务”(如考场放哨、提供包含答案的所谓题库);而另一方面,对于作为买主的考生来说,既然自己已经交了钱、预定了产品(文凭),那么,享受商家(学校)提供的商业服务(抄袭便利),当然也就理所当然了。
“学历教育”蜕变为赤裸裸的“西大”式的学历交易,异化为一种与教育完全无关的纯经济活动乃至被大规模“产业化”,其实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何止北京电大如此、又何止“电大”类的成人高校如此——其他地方的电大,以及其他类型的成人高校如管理干部学院、职工大学、教育学院等,甚至一些不入流的普通高校,何尝不都是如此。
所以,对于上述北京电大发生的抄袭事件,有关管理部门再去“调查具体作弊人数”、“对违规的学生和校方人员严惩”,其实已经没有太大意义——抄袭、买卖文凭已到了如此严重、公然的程度,岂是一句简单的“严惩”能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