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综合评论

新《红楼》为啥不受“待见”

发布时间:2010-07-14 06:07  来源:镇江日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新版《三国》刚刚煞尾,新版《红楼》又粉墨登场,但舆论对二者评价似乎迥异。如果说对新《三国》是争议不断,那么对新《红楼》则是恶评如潮了,且曝出某省级电视台因观众“抵制”以致停播的新闻,难怪导演李少红在某些场合要大光其火。

 相比新《三国》对主要人物个性和语言表达的“颠覆”,新《红楼》在人物塑造和台词上则过于拘泥原著,镜头表现力却无法达到原著的广度、高度和精度;其号称忠实原著“细节”,近乎于偏执,但既满足不了熟悉原著的观众对各式人物的固有认知,也满足不了老版观众对“求新求变”的渴望。

 其二,在演员遴选上,新《红楼》之于老版有些“矫枉过正”。《红楼梦》中描写的年轻人,十三四岁时的情感体验已相当于现代十七八岁。老版遴选出的演员虽然远超出剧中人物的真实年龄,但观众在欣赏时反而能接受而不觉得别扭。之于新《红楼》,当你看到宝玉、黛玉两个娃娃(至少前十二三集)在卿卿我我时,你不觉得这样的“忠实”会令人胃口不爽?

 其三,新版《红楼》旁白之多也创下了近年来长篇连续剧之新高,这至少反映了编剧或导演在通过情节及表演推动故事进展方面缺少自信和手法,所以只得以旁白来交待和支撑。或许导演认为这样做只是为了加快剧情的进度,去枝节留主杆,但我们看到的却是情节拖沓而不是紧凑连贯。此外,镜头过度留恋于唯美的棚景,让观众有面对戏曲舞台场景之感(造型师的发型设计也强化了这一点)。

 再者,《红楼梦》的人物结局大都虽然是悲惨的,但其生活过程却是热燥喧闹的,所谓“烈火烹油”,“明媚鲜艳”,《红楼梦》原著的场景始终是以“热闹璀璨”为主基调,即便在贾府盛极而衰、大厦将倾的一刹那,这就是曹雪芹的高明之处。高锷在一定程度上领会了曹公的苦心孤诣,所以他才会让黛玉在宝玉与宝钗敲锣打鼓的“婚礼进行曲”中黯然离世。

 从新《红楼》目前已播出的十多集内容看,显然没有表达出原著的意境和作者的匠心,没有表现曹公以明喻暗、以欢衬悲的高超手法,恰恰相反,因过于渲染放大情色细节,刻意营造诡异阴沉画面,加上配乐“鬼”气逼人,故被很多观众批为改版《聊斋》甚至《金瓶梅》,并非没有道理。

 鲁迅先生曾对《红楼梦》有过一段精辟的评论:“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李少红不愧为言情“大导”,她的团队将新《红楼》主打成“情色”版,号称专供“85后”,也算一种个性化选择。但从网络民意看,多数“85后”基本喝倒彩。

 央视知名主持人崔永元曾说过一句话:收视率是万恶之源。遍观当今的电视媒体,低俗节目充斥于荧屏却火爆异常,俨然有一针见血的味道。基于高雅如《红楼梦》者,如花偌大本钱拍出来后却不受“待见”(尽管制片方称已赚得盆满钵满),并被斥肤浅雷人,怎能责怪观众低俗,只爱下里巴人,不喜阳春白雪,而要多找找自身的原因。

(作者:殷兰友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