搁置对形形色色临时工的具体讨论,透过并非个案的“临时工干的”这一现象,不难发现,在与依法行政和机关作风相关的许多事情上,一旦出了问题,平时不招人待见的所谓临时工,经常被推向前台,被推到聚光灯下。无疑,这当中的一些临时工是“货真价实”、“如假包换”的,但又有多少成了政府机关及其公职人员违法乱纪行为的挡箭牌,乃至“替死鬼”?更加吊诡的是,这种“危机公关”理由或托词为何屡试不爽?从公职人员到临时工,虽然只是当事人身份的简单变换,但整个事件性质瞬间就会发生一百八十度的转变,权力失范的实质随之也就烟消云散。
“临时工干的”,这个官方时常抛出的“调查结论”,俨然成了坊间流行的冷笑话。不过,在本就是弱势群体的临时工一再“享受”“软柿子”待遇时,社会公正和政府公信力也遭受了诸多伤害。因为老百姓始终没有想明白:机关里到底潜伏着多少“危险”的临时工?(陈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