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南一位网友“专拍公务车”在街上拍了公务车,特别是涉嫌私用公务车的照片发到网上曝光,3个多月陆续发了1000多张照片。有时候被拍的官员发现后也会威胁他,“那次在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队那边拍车,被几个人围住,我就报了警,警察跟我说,可以随时报警,警察一定会保护我,还有一个好点的警察私下建议我看看能不能买到防身的喷雾剂啥的。”(南方都市报7月7日)
这则新闻的看点主要有这么四个:一是网友“专拍公务车”一天一张,收获甚丰的背后,恰恰表明公车私用现象业已堂而皇之,滥用者毫无羞耻畏惧之心;二是当地纪委希望网友通过官方提供的渠道举报特别耐人寻味,难道这些照片就不能成为举报线索?三是网友能够轻松捕获的公车私用镜头,负有监督责任的纪委到底是通过了艰苦卓绝的监督仍未能发现蛛丝马迹,还是视而不见呢?四是那个“好点的警察”的建议或已表明,对公车监督虽然正义,但当前风险甚大,所以要做好个人的安全保护工作。
几乎每年,总有一些学者为“三公”消费三个三千亿的庞大浪费与腐败深表痛心,“三公”消费问题也是每年“两会”委员代表热议的焦点问题。围绕公开透明问题,国家部委以及越来越多的省市开始公开账目。尽管还存在不少瑕疵,但只要咬定公开透明的目标,公开透明机制得到大力改进应可期待。相比之下,眼下最让人揪心的是“民主监督”。
正是认识到公车私用现象的严重性,有关公车使用管理规定的文件近乎汗牛充栋,可仍旧难以见到踩刹车的明显迹象,只要看看酒店、宾馆、娱乐场所、旅游景点、学校等地便不难发现公车的显赫身影。虽然公车私用理论上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心存畏惧,然而现实却如此悖逆:有的只是车祸后才能发现公车私用现象,有的是网友穷追猛打才有的意外个案。更让人心灰意冷的是,对公车私用现象的惩戒,许多地方仅以通报、封车、检讨这样的举措轻描淡写草草带过,与其说是严管公车私用,倒不如说是替公车私用者设置一扇逃避惩戒的制度大门。
当公权可以公然违反公车使用管理规定而不惧怕监督,实际表明监督门槛之高。当本应理直气壮的监督者因担心公权的报复而不得不藏身于暗处,这样的自保,对法治社会是一种悲哀,更是辛辣的讽刺。倒是觉得,就网友“专拍公务车”所拍的那些照片,公车管理和监督部门理应怀着求之“若渴”的迫切心态,顺藤摸瓜查个水落石出,更要像网友那样,积极沉到社会一线寻找监督线索,而不是摆出一副替人充当“指路明灯”的官僚做派。(几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