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半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结束后的第一天,一名自称是四六级考试监考老师的网友“wuming408”在天涯网上发帖对中国的英语教育提出质疑:“想不通它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wuming408”说,中国的英语教育已经严重畸形化,早该退出历史舞台。在他看来,并不否认全球化时代英语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中国学习英语,时间短者从幼儿园到义务教育结束,长者到博士阶段。这样少则十年多则二十年的教育基本上是浪费时间和资源。(天府早报)
“真正能用到英语的究竟有多少?”这个问题曾经被问了无数遍,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即使是支持英语教育的一方也无法否认:对于绝大多数一辈子都不会跨出国门,也不会从事外事外贸等相关工作的人来说,英语并非不可或缺。但现实却是,你中文没学好没关系,但英语没学好无论是就业还是升学都会遇到很大困难。
因为对中国的学生来说,英语是最重要的一门主课,英语太差的话很难通过中考,当然更无法考上高中。即使侥幸进入高中、大学,英语四、六级不过关的话也很难拿到学位,毕业都可能成为问题。踏上社会后,四六级证书和各种英语等级证明更是用人单位招人的首要条件,那怕专业知识再好,英语不过关也不行。所以,现在的大学生普遍把英语作为大学里最重要的一门课程来看,先争取英语过关,然后才会顾及到专业课和其他副课。
即使大学毕业了,要考硕士、博士或是将来工作后评职称,英语都是一个迈不过去的门槛。一个很搞笑的事实是,研究中国历史或是汉语言文学的,那怕专业知识再过硬,水平再高,英语也必须过硬,否则无论是学历还是工作机会,都不可能有再进一步的可能,尽管英语对其研究并无帮助。一些英语过硬的大学生的国语水平着实够呛,大学毕业不会写信、白字连篇的也大有人在,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升学或是就业。
象中国这样把英语教育置于首位的国家在世界上大概是绝无仅有的。把英语作为就业和职称评定门槛就更荒唐了。对英语一窍不通的日本科学家益川敏英可以凭借其学术成就获得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在中国,这样的优秀人才连高中都考不上,更别说当大学教授了。这在客观上使我们失去了许多潜在的优秀科研人才。而很多科研人员为了学历或职称,也被迫将大量本应花在科研上的时间浪费在英语考级或其他英语考试上,这实在是对中国教育制度的一大讽刺。
很多国人到日本后都惊讶于日本人糟糕的英语水平,甚至经常有人以此来嘲讽日本人。但却没人想一想,为何国民英语水平普遍较差的日本早已步入发达国家行列,科研水平也世界领先,光诺贝尔奖就得了十五个,而如此重视英语的中国却至今颗粒无收呢?益川敏英获得诺贝尔奖的事实再次证明,英语与科研的关系并不是很大,不懂英语照样能当大科学家。
严重畸形的英语教育,也许并不是阻碍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关键原因,但至少让很多优秀的人才因此而失去了成为科学家的可能。我们难道不该就此好好反思吗?(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