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推荐上北大,将范围扩至全国,就公平这一点来说,表面文章已经做足。除此之外,条件与去年无甚不同。欣慰之余仍甚遗憾,一度执高等教育牛耳的北大,以兼容并蓄著称多年的北大,何以不能打破条条框框,实现思想大解放?
你看,依然是要校长推荐,依然是要参加面试,依然是只享受比本校高考录取线降30分待遇。推荐标准倒是变了点,要求“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志向远大、具备发展潜能、社会责任感强。”听起来像那么回事,却过于原则性,操作性、指向性不强。如此推荐委实让人纳闷,北大究竟是要什么样的人才?
姑且不论如此大动作、大声势却仍在既定框框里打转转是否过于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也不论如此推荐标准、条件会否留下权力、关系、金钱的寻租空间,单只论现实是如何解构北大的揽才良愿的。
只有校长推荐,那他一偏心,或认识存在局限性,有潜能的学生就失去机会。面试很关键,那农村孩子怎么办?许多人还从来没走出过县城,没见过世面,见到你哪能对答如流、高谈阔论,只怕大脑一片空白。比录取线只低30分,那仍然是应试教育的答题高手而已。一般学校为不浪费名额,多半就把成绩最好的推荐上去,他本来凭考也能直接考上的,如此推荐岂不是白费劲?尖子学校为求升学率,只把并不那么优秀的人推荐上去,刚好上线,这样的优秀又能好到哪里去?至于推荐标准,不清晰的结果往往是怎么说都有理,又怎么说都没理,全凭人怎么说、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