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切换图片

透支信誉的票房泡沫或是票房毒药

发布时间:2010-06-25 06:35  来源:中国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资料图

    继冯小刚开炮后,电影人们也大打开嘴巴,不再顾前思后。昨日,一场名为“营销力量”的论坛在上海电影节举行。很多大片的宣传都有过度营销的趋势,由此出现了票房很高但观众恶评如潮。对此,曾成功营销过《建党大业》的中影集团蒋德富坚决反对,他认为过度吹嘘一部电影,短时间赚到了票房,其实是损害了品牌,透支了信誉。(6月16日 《华西都市报》)

    票房很高,但是,公众恶评如潮的现象,现实中并不少见,从2002年的《英雄》到2009年的《赤壁(下)》,被冠以“国产大片”的这些电影无不经历了“炒作宣传—票房飘红—观众诟病”的流程。这也是中国电影特有的争议“景观”和“特色”,对此,“票房泡沫”是“损害了品牌,透支了信誉”的观点,无疑切中了要害,而这种透支信誉的功利行为,在笔者看来,更是“票房毒药”——短期的票房利益遮蔽了长远的电影发展考虑,无疑于一个人中毒那样陷入了慢性死亡状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电影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商业化倾向,这种倾向表现在影片的题材选择、情节架构、价值判断以及发行、放映的商业化。而“票房泡沫”的出现显然有这种倾向有关。但是,当发展到“票房泡沫”的程度时,我们看到了一个与艺术无关的电影空壳,尽管这是一个能赚得盆满钵满的“空壳”。

    “票房泡沫”与“娱乐为王”和“娱乐至死”的大众文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 在一个娱乐为王、票房当家的时代,谈电影的原创力和人文内涵,在一些人眼中,显然是多余的,但是,如果我们把电影当作是艺术的话,是民众的重要精神食粮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承认,“票房泡沫”的非议以及由此产生的忧虑恰恰击中了当下电影的弊病和软肋所在。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