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脱离《非诚勿扰》的话题纷扰,孟非的话或许没错。但是,我还很怀疑节目中的那些“炫富男”、“拜金女”的此类语录,是否经过了节目制作方的设计?他们展示的和所说的一定是原生态的吗?未必,这里面一定有策划的成分。比如,把马诺包装成“拜金女”,把“祖德妹”包装成“另类张爱玲”。即便那些看似真实的“拜金”宣言刺激了社会情绪,但是它们未必是真实的。唯一真实的是,这些“言论”制造了话题,有话题就有收视率,且话题越低俗越劲爆收视率就越高。收视率高了,自然意味着节目制作方将有更大的经济收益,至于社会效益和媒体责任,暂时先休息一下吧。
很多人对广电总局批评《非诚勿扰》等电视相亲节目败坏社会风气表示了不服气,比如,知名主持人胡紫薇就在博客里说,“我们的风气是这几个想坐宝马的女孩儿败坏的,而不是一边厢开着宝马作报告,一边厢被十几个情妇合着伙上京城告御状的男人们败坏的;我们的风气是坐台小姐败坏的,而不是跑到天上人间往女孩儿胸衣里倒酒的男人们败坏的。所以,把女孩们骂跑或者打跑,道德重建的系统工程便可功毕于一役。”
胡紫薇说得也没错,在这样一个男权社会里,男人有时候比女人更会伪装成“道德卫士”,某些官员比普通市井百姓更会伪装成“道德卫士”,这些伪装的面具其实比光天化日之下展示出来的低俗更加低俗。但是,他们的可鄙并不能成为我们继续可鄙的理由。对于相亲节目中的那些个女嘉宾,我更喜欢电影评论者周黎明的话,“那些女孩子们是来找投资的,而不是来相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