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综合评论

媚俗之下,电影个性仅是“传说”

发布时间:2010-06-22 09:18  来源:镇江日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现在内地跟风的电影太多,流行什么就拍什么,很多人跟炒地皮一样,哪块地赚钱就买哪块地,觉得拍电影跟泡面一样简单!”吴宇森导演在上海电影节“主席论坛”上一改温和作风,开口就批评目前国产片数量多但质量低,缺乏有个性的电影。与其对话的四位导演王小帅、钮承泽、彭浩翔、何平也不客气,狠批内地电影的跟风现象。(6月20日《北京日报》)

 电影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但是,当下社会各界对电影的诟病颇多,连导演本身也都“很有话说”,在上海电影节上,所谓的“放炮声”不绝于耳,不过,除了激起几朵小小浪花,鲜见能引起公众共鸣的“声音”在里面。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在许多抨击声之中,导演们似乎都把原因归结到了“外因”——投资人不懂电影等。这未免显得有些吊诡,甚至有一丝讽刺的意味——仿佛中国电影的“百病缠身”与导演没有关系。

 理性看待这些“炮轰”的话语,离不开对媚俗化与粗鄙化在电影文化中日益蔓延和渗透的深刻洞悉。近年来,在电影界,部分电影作品沦为了经济和利益的附庸,严重丧失了精神境界追求的伦理底线。在媚俗之下,真的能做到有个性,保持“独善其身”吗?这是一个问题。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当代审美文化是以商业价值为目标的消费性文化,而过度的商业追求使其成为一种不折不扣的“媚俗”文化。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很多导演便将粗疏浅陋的流行元素奉为最高律令,迷失在世俗的层面里而无法自拔。如此,我们不禁要反问,所谓的个性真的存在吗?而导演们的自说自话能达到反思的目的吗?

 可以说,“媚俗”不知不觉地已经成为当下影视作品的代名词。而这种电影创作的危机就是许多导演已经没有了自我,是在迎合世俗,是在失去个性。或许,这种浮躁的存在是必然的,但是也是很危险的。对此,导演们的反思到位了吗?导演如果没有责任感,没有文化品位的追求,那么电影作品必然会缺少经典。

 媚俗之下,电影个性仅是“传说”。

  (河南 朱四倍)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