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揭秘:毛泽东秘书 柴沫死因真相

发布时间:2010-06-21 10:40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柴沫其人

  柴沫,原名厉全起,1917年9月出生于浙江慈溪县厉家村(今属慈溪市掌起镇)的一个农民家庭。

  柴沫早年因家境困难,初中只读了一年就随族叔到上海一家烟纸店当学徒。他不甘心失学,经常在劳作之余看书到深夜。长时间在昏暗的灯光下夜读,结果眼睛高度近视。柴沫爱看书,并多方寻找进步书刊,无意中被当时的“左联”作家金灿然(后为中华书局负责人)发现,金灿然让他当了一名为“左联”销售出版物的报童,这样使他随时可以阅读“左联”作家的论著。柴沫当时还喜欢上了世界语,那时有许多青年热爱这门人类实现大同的语言工具。他因敬仰世界语的创导者柴门霍夫,因而改名为柴沫。

  柴沫在上海苦读不到一年,后因生活困难,又返回家乡务农,其间还曾在家乡的小学教书。1936年,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兴起,宁波各界也成立了救国会,柴沫参加了。抗战爆发后,柴沫又参加了宁波的抗日宣传队,并组织战时流动宣传队,宣传抗日。1937年冬,柴沫来到延安,随即进入陕北公学,开始得以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1938年1月,柴沫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柴沫被分配到毛泽东的办公室工作,开始为毛泽东管理图书、抄写文稿、查找资料等。1941年夏,为了克服党内严重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加强对中国问题的研究,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由陈伯达主持(一说毛泽东兼主任),柴沫是成员之一。在大生产运动中,柴沫还曾负责安排中央领导同志的劳动和生活。

  在担任毛泽东的秘书期间,柴沫在很多方面受到了毛泽东的教诲。他认真工作,勤学苦练,在思想水平和写作能力方面都有所提高。

  抗战胜利后,柴沫离开延安,奉命随中央大队向东北进发,抵达承德后,任热河省研究室主任。当时,他曾细致地了解了受日军残暴统治达13年之久的当地人民的疾苦,在省委领导下执笔起草了《热河省发动群众的指示》。毛泽东看到这份文件后,批示“这个指示可以应用于东北”。不久,柴沫调任冀察热辽中央分局秘书处长兼研究室主任。鉴于当时蒙汉共居的塞北林西蒙区因受敌伪残余势力挑拨,不断发生民族纠纷,柴沫经常深入这个地区进行调查,撰写了《内蒙人民解放的道路》一书,用以揭露敌伪残余势力的罪行,阐述蒙古族人民奋斗的方向,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天津解放后,柴沫调任天津市军管会办公厅秘书处长,不久又随大军南下,转任中共湖南省委秘书长。广东解放后,他响应中央关于要部分老干部转入工矿企业、交通运输方面的号召,到广州任广州铁路局副局长。1956年,又调任铁道部科技局局长。其间曾在《中国青年》发表《试论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根本问题》一文,激励广大青年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而奋斗,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1959年,柴沫进中央党校学习。因工作需要,在学习尚未期满的1961年,经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推荐,他又调任中央政治研究室秘书长。其时正是“大跃进”运动负面效应开始呈现之际,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遇到了沉重的挫折,中苏两党也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因此,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政治研究室的任务十分繁重。中央政治研究室的主任是陈伯达,但陈伯达不暇及此,实际工作由副主任胡绳和田家英主持。作为秘书长,柴沫肩负研究室的日常事务,恪尽职守,成为田家英的得力助手,减轻了田家英的负担。

  柴沫还在中苏论战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在他的主持下,研究室同人编写出了《列宁反对修正主义、机会主义的斗争》等资料。他还参与了《毛泽东著作选读》等的编选工作。

  在一次调查中命运发生转折

(作者:散 木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