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许就是德国人的“大节观”?你“电场光谱”也好,“多普勒”也罢,一旦做了希特勒的“牛马走”,就不能“彪炳史册”,就只能“遗臭万年”。从这一点上说,我们的秦桧,好得不在德国,否则岂不成了又一个“斯塔克”?
其实还有一个赵孟頫。过去总是说他“大节有亏”,但是字,还是写得好的———当然也有人说,赵孟頫的书法,透着一股媚骨,可见字如其人。但毕竟无人敢用一笔好字,来“彪炳史册”,来掩盖他变节的“大处”。然而近年以来,赵孟頫本已湮灭的旧墓,却树起了诺大的新碑,那碑上并非什么“书法家”的头衔,却是赫然“元魏国公”!这就是令人诧异,这个“元”字,多少年来,恰是赵孟頫的耻辱所在。这个宋代的皇族,到了外族入侵,一屈膝跪了下去,做了“元”的翰林学士和刑部主事,也算是饥不择食。这降“元”取宠一节,大概赵孟頫自己也不好意思,所以留下的墓碑,也只是“赵孟頫之墓”五字,却不敢堂皇地自冠以“元”。现在好了,终于“元魏国公”———这就不是说他的字好,而是说他的“大节”也“好”啦……
翻案的文章,仍然是可以做的,“历史的局限”尤其是“陈旧的观念”更需要打破,秦桧也好,赵孟頫也好,他们的“贡献”也不要一笔抹煞。然而斯塔克在德国的下场,我们却不要忘记……(司马心 原题:秦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