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新闻网 - 热点评论 - 正文
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故宫珍宝如何躲过日本人魔爪

发布时间:2010-06-14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金编钟全家福(资料图片)

    津门护宝

    故宫博物院珍宝馆中,陈列着一组由纯金铸成的金编钟。它雍容华贵,尽显帝王气象。自乾隆年间铸成后,每逢重大典仪,便被置于太和殿旁,与琴、瑟、鼓、钹共奏雅乐。二百多年来,它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帝王更替,人世沧桑,始终保持着处变不惊的气度。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件规模庞大,气势恢宏的乐器,竟在清朝倾覆后被偷偷典卖出宫,在外漂泊了29年。流落宫外是金编钟的不幸,但在几位有胆识、有担当的银行家舍命保护下金编钟在天津银行地下室里,躲过了日本人的魔爪,则又是金编钟之大幸,中国文化之大幸。

    金钟出世

    1949年1月15日,经过29个小时的激战,天津解放。

    作为临时的管理机构,天津军管会决定全市私营企业歇业三天,以便整顿。1月18日,就在天津开市的第一天,联合银行(原四行储蓄会)天津分行经理胡仲文带着一本银行“清册”,走进军管会驻地原法租界公议局大楼。

    接待胡仲文的是军管会金融处工作人员郭恒久。当郭恒久翻开胡仲文带来的“清册”时,不禁大吃一惊。“清册”中登记着包括瓷器、玉器、古籍在内的2000余件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组纯金铸造的金编钟。

    虽然没看到金编钟的实物,单看“清册”中的记载也足够让人吃惊的了。这组由16只金钟组成的金编钟,分装在8只大木箱中,总重116439两,最重的无射钟,重924两,最轻的信应钟,也有534两。

    与铜编钟以大小不一来定音不同,这16只金编钟外表大小一样,只是通过钟壁薄厚来改变音调的高低。每只金钟高28厘米,最大口径16.5厘米。编钟顶端以瑞兽为钮,两条蟠龙跃然其间,波涛云海环绕其上,尽显帝王之象。每只金钟背后都铸有“乾隆五十五年造”的款式。

    如此贵重的金编钟绝非民间之物。据曾经撰写过金编钟条目说明的故宫博物院宫廷史专家徐启宪讲,这套金编钟铸造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那一年,正值乾隆八十大寿。此时的清王朝正是鼎盛时期,可谓国泰民安,歌舞升平。八十岁的乾隆皇帝自诩为“十全老人”、“古稀天子”。人生没有比此时更风光、得意的了。为了彰显皇朝的尊贵、富足,也为了表示对祖父康熙皇帝的尊重,乾隆皇帝决定效法康熙六十寿辰铸造的纯金编钟那样,也用纯金打造一套金编钟。只是这组金编钟要比康熙皇帝那组规模更大,也更为精致。

    这组金编钟不但用金量世所罕见,铸造工艺也极为复杂。金编钟由工部、户部和内务府造办处共同承造。据说,造办处首先要把画工画出的金钟图样呈给乾隆皇帝审阅,而后再制模,模子做好后再呈皇帝审阅;审阅后铸造成样子,再呈皇帝审阅;皇帝首肯后才能开炉铸造;铸造好后工匠还要精心雕刻,直到皇帝满意为止。即使,忽略铸造金编钟所用黄金的价值,单就这份工艺而言,它也堪称一件世所罕见的艺术品了。

    八十大寿之时,乾隆皇帝伴着金编钟古朴悠扬的乐声,接受百官朝见,万国来贺,真是风光无限。此后,金编钟被藏于太庙,每逢重大庆典才被启用,与琴、瑟、鼓、钹共奏雅乐。

    在《光绪大婚图》中,还能找到被置于太和殿东檐下的这组金编钟的身影。而它最后一次在故宫盛典中奏响,则是在逊帝溥仪的大婚典礼上。

    这样一件国之重器怎么会流落出宫呢?这还得从溥仪那场强弩之末的奢华婚礼说起。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