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 - 新闻中心 - 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综合评论

新发现8亿亩耕地资源在忽悠谁?

发布时间:2010-05-31 07:46  来源:光明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26日,在中国科协召开的今年第五期“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上,中国科协公布了中国科学院完成的一项最新调研成果称,中国具有不同适宜程度的耕地后备资源约8亿亩。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张甘霖透露,这些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河北、广西、山东和 江西等省区。(5月28日《第一财经日报》)

 中科院给了我们一个动人的消息,新发现了8亿亩耕地后备资源,占现有18亿亩耕地的将近一半。不过,张甘霖解释说,在8亿亩具有不同适宜程度的耕地后备资源中,约4.8亿亩处在湿润与半湿润区,约占现有耕地资源的26.9%。虽然这些耕地后备资源具有不同适宜程度,但并不意味着这些土地都有开发的适宜性。

 即然大多数耕地后备资源都不能开发,这些所谓新发现又在忽悠谁?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早不公布晚不公布,偏在国家打压房地产这个节骨眼儿上公布调查结果?它这只能给我们留下这样的印象,现有的18亿亩耕地可以大肆的占用了,因为新发现的耕地后备资源可随时作为补充。

 况且,中科院新发现这这8亿亩耕地后备资源数据与2006年中国土地勘测规划设计院调查的数据有较大差异。土勘院的调查报告称,“十五”期间,中国全面完成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坡耕地调查。调查显示,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为1.13亿亩,其中可开垦1.071亿亩,可复垦0.06亿亩。

 两者的数据竟然相差如此之大。也就是说,中科院此次调增了6.87亿亩。不过,两家科研机构的调查还是有共同之处,即新发现的耕地后备资源绝大多数都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且土地质量差。其中内蒙古、新疆、宁夏的耕地后备资源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山西、陕西、甘肃占到一成以上。这些地方均存在着干旱缺水、盐碱、风沙、低温严寒等一种或多种限制因素,且限制强度较大,生态环境脆弱。

 其实,不管是中科院新发现这8亿亩耕地后备资源的数据也好,还是土勘院1.13亩亿数据也好,都只能是“望梅止渴”,其对中国粮食安全意义不大。只不过,让我们多了一份担忧,这些新发现的耕地后备资源数据深究起来,还是极有“重磅”意义的,中国长期实行严厉的土地政策,会不会因为这一数据的公布而有所松动,各地大力发展招商经济和房地产发展而导致的违法占地行为会不会愈演愈烈。

 众所周知,中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也很少。中国虽然拥有辽阔的版图,但其实是一个不具有耕地优势的国家。此前,中国一直将18亿亩耕地视为严格的土地红线,物以稀为贵,土地资源的紧张也催生了房价的大幅上涨。

 自1987年12月,在深圳敲下了中国土地拍卖的第一槌,迈出了土地走上市场化的历史性一步。20多年过去了,土地超过了石油、钢铁、煤炭等,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升值最快的一种资源。有分析认为,在经历一段城市快速扩容期之后,中国将迎来三大高峰:人口高峰、城市化高峰和工业化高峰。三大高峰必然会带来耕地的非农化高峰,这对有限的耕地形成了强大的压力。

 据有关数据显示,1998年至2008年,中国非农建设用地以年均17.78万公顷的速度占用耕地,造成耕地数量的锐减。按照年均17.78万公顷的建设占用耕地的速度来预计2015、2020年由于城市化带来的耕地减少累计量分别为160、250万公顷。因此,国内要增收粮食不可能靠扩大面积、扩大规模来实现,而只能寄希望于提高单位亩产量。

 现在,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保住已有的18亿亩耕地。因为这18亿亩耕地是一条的最低保障,就象贫困家庭的最低保障线,就象一个人的最低温饱线。至于中科院公布新发现8亿亩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其真实性本身就令人怀疑,因此,我们对这个数据不必过于认真,权当是数字游戏而已。(邱 林)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