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务院严厉调控房价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的态度颇为暧昧。上海某别墅套均售价高达2000万,已经达到了拿预售许可证的条件,也早计划在5月6日开盘,现在却把开盘时间一再推迟。有关人士称,为了做低上海住宅均价,多个高价楼盘停发预售许可证。和上海一样,其他一些城市的主管部门,也在力图使统计的房价“看上去低一些”。(5月20日《中国证券报》)
不知是出于政策力度不够,还是对房价有着中毒性迷恋,面对房市的岿然不动,上海祭出技巧统计策略以满足数据要求,实现纸面“降温”。像上海这样精于数字游戏的事情并不鲜见,事关地方政绩利益,一些统计数字失真、注水,已成为公开的秘密。现在看来,虽然理论上新“国十条”力度极大,但此前公众对新政会否遭致地方太极化解的担心并非多虑。
从利益角度来看,地方对房市的暧昧不外乎两点:一是地方对“土地财政”依赖过大,二是房市对地方政绩贡献过大。
2009年,上海的土地出让金收入是1043亿,占财政收入的25%,也是全国首个土地出让金收入破千亿的城市。除了土地之外,2009年上海楼市交易产生的大量税收,成为地方财政的一个支撑。另一方面,在以GDP为中心的传统政绩评价体系中,宏观经济数据权重明显过大,相比之下,对社会群众评价分量偏轻。特别要指出的是,经济数据的统计本身受地方权力影响因素过多,不然怎会频频闹出地方增速远超全国增速,GDP总量远超全国总量这样的笑话。
当然不能否认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但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本应在于国富民强。据统计,自2002年以来,内蒙古经济增长速度连续8年在全国保持第一,虽然内蒙古的人均GDP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水平,普通群众难以分享到更多的发展利益,使得GDP逐渐与普通群众脱离了因果关系。正是基于此点,今年初,内蒙古才提出“不再强调速度”的“富民强区”发展战略。
过去,我们常强调转变发展观念问题,观念能否转变,实际上归根结底在于利益的驱动与引导。就楼市高烧不退与数据性降温问题而言,很难说地方不知其利弊所在,问题是,如果不这样保房价,政绩利益如何实现?这无疑需要一个能包容更多民意、更为科学的制度出口。(几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