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新闻网 - 热点评论 - 正文
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焦点关注

“人走茶凉”一面镜子照出啥

发布时间:2010-05-17  来源:人民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与“裸退”一样,“人走茶凉”也是一面镜子

 

 最近,有出版社推出了一本名为《民贵泰山》的新书,内容是吴官正同志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期间的部分讲话、谈话、文章、书信和批示。其中有关“人走茶凉”的议论,引起了媒体的关注,网友的共鸣。

 吴官正同志的这段高论,引自他在山东省委办公厅综合一室党支部一次生活会上的发言,讲话的具体时间是1997年12月16日。他说,要明白“人走茶凉”的道理。我认为,还是人走茶凉好。有的人希望家里总是门庭若市,这是不可能的。人走茶非凉不可,不然就会变馊。你在一个地方当什么书记,当什么长,人家来请示工作,求你办事,你走了,这些情况就不存在了,还会门庭若市吗?

 “人走茶凉”,字面意思其实是很明确的,不过是对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而被用于形容世态炎凉、人情淡漠,纯属人类的“自作多情”。需要做点注解的是,这里的“人走”,不是通常意义的一般“人”的空间位置移动,而是指官员权位的转移,不想“人走茶凉”,实际不想“官走茶凉”,“转移方”是意欲在“故地”、“原位”继续发挥“余热”,“留守方”则是希冀继续得到“旧主”的“荫庇”。说白了,这是对扭曲“官际”关系的一种依恋,就是要维系业已形成的“权”、“利”链条,并不断加固、延伸。当然,如果压根没筑成这种特殊的利益链条,双方也就会以很平常的心态对待“人走茶凉”问题,“转移方”不会因遭遇“茶凉”而感到失落,“留守方”也不会为失去原本就不存在的“荫庇”而痛心。只可惜,一段时间里,官场上此类简单、清纯的关系似乎越来越少,找“后台”、傍大款,拉帮结伙、相互提携、联手营私的现象却相当普遍。恐怕这也正是吴官正倡导“人走茶凉”的主要原因,而“人走茶非凉不可,不然就会变馊”,则是对官场畸形关系的形象描绘。在实际生活中,这种“变馊”的官际关系,败坏了一处处风气,毁掉了一拨拨干部。

 其实,倡导“人走茶凉”的名人,不光是吴官正同志,至少笔者就听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也说过同样的话。那是在1998年,范敬宜刚刚从总编辑职位上退下之后。他不光口说,而且公开著文“专论”。那文章是这样开头的:“一直想就‘人走茶凉’之说发点议论,但心存顾虑,因为那时还在‘台上’,怕遭‘站着说话不腰疼’之讥。现在角色转换,到了‘台下’,似乎可以‘叟言无忌’了”。随后,范叟痛痛快快地“发”了一通“人走茶必凉”的议论,并以自作打油诗结尾:“人走自然茶就凉,不凉反而不正常,只要留得真情在,纵然成冰又何妨?”虽然吴官正同志有关“人走茶凉”的议论是最近才公开发表的,但实际是讲于1997年底,与范敬宜同志“发点议论”的时间差不多。时间重叠,多半只是巧合;而二位的“高见”,却是理念的相通与相“和”。这也反映了领导层对官场弊端一种难得的清醒共识。

 有人认为,倡导“人走茶凉”,体现了一种清醒、一种智慧、一种胸怀、一种品德。笔者同意这种评价,因为对“人走茶凉”的态度,的确反映了截然不同的思想境界。权力观端正,时时牢记公仆的身份、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坚持努力实践,就会欣然面对“人走茶凉”;只有利欲熏心、视权位为私器的官员,才会挖空心思力保“人走茶热”,以便当事方或贪权恋栈、滥发“余威”,或继续攀附、交换利益。

 当然,除却了“权”与“利”的内核,“人走茶不凉”也就无可非议,但是在没有彻底脱去“官衣”、摘掉“纱帽”之前,是很难“享受”到这种纯平民、真友情的人际关系的。前些天,同为退休老人,比较年轻的我与比较年长的范敬宜在茶馆小聚、倾谈,没有了上下级关系,也不是在他那“部长院”的寓所,只剩下师生、朋友间的友情,那茶真是既香又热。结账时,范公一边拦着准备埋单的我,一边说,这样的茶聚几乎天天有,都是由他付费。看得出,范公是把这当成了一种享受。分手时,看着他走进超市去买面包的背影,我不禁自问,像范敬宜这样的正部级干部,又有几人能够享受退休后经常与友人自掏腰包“泡茶馆”的乐趣呢?这恐怕与他在位时也从不“太在乎自己”密切相关……

 与“到站下车”、“裸退”一样,“人走茶凉”也是一面镜子,但愿当事人们都有勇气照一照。

(作者:吴酩  责任编辑:李斌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