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访楼市发现,“五一”期间新盘延迟出货的迹象正在蔓延,而续销楼盘也只是通过推出少量特价单位的措施来维持一定销售量。作为资金密集型企业,房地产开发商目前持有的现金超过2500亿元,可谓“不差钱”。东莞某开发商运营总监告诉记者,开发商资金的耗尽至少需要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5月10日《广州日报》)
终于,一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攻坚战在全国打响了,中央政府4月14日起向房市持续“开炮”。从“新四条”到“国十条”,从住建部到国土部,各种调控“组合拳”频频出击。从传来的各种信号看,中央政府决心之大似乎前所未有,颇有“房价不跌、新政不收手”的架势。但事实是,无论房市新政怎样倾泻怒火,房价迄今仍缩水有限,房产商仍在抱团硬扛,甚至放出还能硬扛“半年”的话来。
房产商“硬扛”为何底气十足?原因显而易见,一则,历次调控一直未和“有效改革”相结合,阻吓作用大于实质性作用,往往都沦为了“空调”甚至“越调越涨”,因以往没有“真正伤筋动骨”,公众对此次调控能否跳出“狼来了”周期效应没有信心。二则,利益集团掣肘、削弱了政府的执行能力。多年来楼市由房地产行业(特别是其中一些大企业)、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一些官员以及房地产行业协会,组成的庞大利益集团已经形成,其练就的对付政策、扭曲执行的能力,已是炉火纯青。
仔细揣摩此次房产新政及发布后的利益集团反映,也似乎已见端倪。首先,在“国十条”中,只字未提土地供应和货币供应。但几乎所有人都心知肚明,中国房地产最根本的问题是土地问题,只要“18亿亩”的红线不动,只要不开放多渠道建房,即开放自建房、合作建房、小产权房等,民众就认定房产是稀缺资源,既然只有购买商品房一条途径,那就“晚买不如早买”。而货币政策依旧宽松,在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高涨的通胀预期会使百姓产生购买实物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的意念,先下手为强。只调控,没改革,只能救得了一时——这正是房产商“硬扛”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