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 - 新闻中心 - 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综合评论

拘留证造假折射基层执法生态

发布时间:2010-05-08 09:02  来源:京华时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近日,河北灵寿县公安局原法制科长爆出,有六名村民的拘留证为假,无原始存根。这名科长称,局里曾要她制作两本拘留证台账,一本用来应对检查,一本则不入存根。

 我们很希望这只是基层执法个案,但公安系统人士的曝光却令人无比震惊。据透露,拘留证造假背后,是一条黑色利益链:收取保候审保证金,继而随便找个理由罚没,而这是“大家心知肚明的潜规则”,几乎每个公安局都有两本拘留台账。也就是说,利用“两本账”的猫腻将执法权“变现”,以致在执法程序上不惜安装“敛财口袋”让人钻,已不只是个别公安机关的特例,在一些地方已成为带有普遍性的现象。真所谓见过“执罚经济”,但没见过这么黑的“执罚经济”。

 法治社会,公安执法应该秉承什么理念与原则,遵守哪些底线与操守,原本是常识。法谚有云,执法者必先受制于法,权利乃权力之母。但是在一些具体操持公民人身自由大权的执法者眼中,这些所谓的至理名言不过是走不出象牙塔的漂亮口号。为了眼前的利益,有些执法者将强制措施乃至处罚,变成“执罚经济”的手段。在这样的执法生态中,公民权利不再受到依法的保障或剥夺,而演变为可以用金钱“购买”。

 依法治国方略已经实施多年,执法权力受限制受监督已成潮流,是什么原因使得某些地方的基层执法生态如此恶劣?或许,身处乡村的普通百姓,还难以对基层执法形成有效的监督。从根本上分析,我们着眼城市构建法治的思维模式,或许也值得检讨。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澎湃的法治潮流中,整个执法生态有了根本性转型。但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型法治,由于一开始就是着眼于市场经济的需要,首先受益的是处于市场经济前沿的城市。广大县域乡村,则处在法治阳光照射的边缘,传统人治遗留的诸多土办法和旧习惯,很难受到新的法治理念的洗礼,资源贫瘠的县域成了矛盾问题最集中的地方。近年来,媒体披露了不少发生在县域的负面执法案例。这深刻说明,在宏大的法治构建之下,基层的执法生态堪忧。

 县治安而天下定。基层执法堪称国家法治之命脉。如何改变这些地方的不良执法生态,彻底斩断执罚经济的黑手?在我看来,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正视问题。不妨以媒体爆出的类似个案为契机,对“乡土中国”的基层执法生态做大规模的微观调查,在准确评估现状、查找突出问题的基础上,寻求基层执法生态改良的普遍性对策与良方。(傅达林)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