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浩新片《无人区》还未公映,便有了一场批评和反批评的论战,煞是有趣。近日,有参与审片者发表博客文章,批评该影片没有英雄全是坏蛋,违背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只是“将疯狂玩到极致”。
不过,上述博文目前已经删除。对该片之所以迟迟没有公映也有了一个新的说法,即后期制作还未完成。但虽是如此扑朔迷离,甚至不少人认为这不过是一种前期炒作,这篇博文却仍如同一枚炸弹,激起了舆论波澜。即便多数人还无缘看到影片,并不真正知道这部影片是否合乎自己的口味,却不妨碍人们对这种批评本身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目前的这种批评和反批评的论战,应该比针对影片本身的具体批评更有其独立的价值。因为这样的论战,触及的其实是这样一个关乎文化艺术生态的重大问题:对那些当时看起来不合乎主流价值观,或以常识难以理解和苟同的文化艺术作品,究竟应该如何对待?
之所以称这个问题“重大”,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多元,文化艺术作品也迅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这种多姿多彩,既体现在比较大众、正统和主流的一面,也体现在相对小众、先锋前卫和争议性的一面。对后者如何对待,对一个社会的文化艺术能否保持良好的生态和活力,至关重要。
从目前来看,似是仍以持保守态度者居上风,也即对后者持贬抑甚至打压、批判态度者众,而予以包容、认同者较少。有些比较另类的文化艺术作品,往往被施加了种种制约。
非主流的价值观,果真一点可靠的价值也不存在吗?显然不应该是这样的。首先,“主流”与“非主流”、先锋与传统,往往是相对的,很难截然区分。此时人们眼中的先锋,可能是彼时大众眼中的传统;而此时人们眼中的“主流”,可能是彼时人们眼中的过时物。再比如,某些时尚读物,某些时尚装扮,往往是见仁见智,褒贬不一,在不同人眼里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
其次,对以非主流的价值观点、反常规的认知角度等面貌出现的文化艺术作品,亦不必如临大敌,有些更是有必要给予正视。有人天性悲观,认为生活是黑色的,人性是本恶的,依主流的价值观看,这样的想法或许不健康,但对此可以想办法施加影响、予以引导,却不能强迫改变。同样的道理,如果有人要通过文化艺术作品表达这样的生活理解,也不宜多加干涉。以宁浩的作品为例,他的作品对人性猥琐和疯狂有特别的关注,并通过作品极力表现这些东西,这是基于他对生活的理解。对这样的理解和表达固然可以批评,但却不宜过于束缚。
再进一步说,真善美是人人都向往的,但生活中确实也有不少的假丑恶。艺术作品夸张地反映假丑恶,这本身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现在应该不会有人还拿电影当新闻看,单纯地去当人生指南或教科书学习了吧。所以,宁浩在电影中不歌颂什么,还塑造了一个无法无天的另类空间,但倘若它是旨在审慎表现人性弱点,而不是刻意张扬人性丑恶的艺术作品,对此或不应过于敏感。
总之,好的活生生的文化艺术作品,都应是有所思考、有所探索、有所挑战的个性鲜明的作品,却未必是一切内涵和表现形式都契合传统审美理念的作品。正如每个活生生的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有人喜欢也有人讨厌一样,任何一件活生生的艺术品都未必要让每个人都接受和满意。循此,对文化艺术作品能够体现包容和大度,才是正确的态度,也唯其如此才能成就一个健康有活力的文化艺术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