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新闻网 - 热点评论 - 正文
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揭秘:粟裕骨灰为何葬在黄山?

发布时间:2010-05-04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黄山,集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三顶桂冠于一身,举世瞩目;粟裕,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位大将之首,素有“常胜将军”之誉,中外闻名。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早在70多年前,粟裕就与黄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是在1934年12月,黄山东麓的谭家桥成了以粟裕为参谋长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将士浴血奋战的战场。对粟裕而言,那是一场惨烈异常的战斗,先遣队损失之重为北上以来之最,他刻骨铭心,终生难忘,以至于在自己生命之火即将熄灭之际,仍留下遗嘱将自己的骨灰葬在那里,永远陪伴牺牲在那里的战友。

  挥师北上

  1933年10月,蒋介石纠集100万军队,向各个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围剿”,其中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江西中央苏区。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反“围剿”战斗节节失利,到1933年底,中央苏区已由原来纵横近1000里缩小到300余里。

  面对日益严峻的军事形势, 1934年7月初,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中革军委)调回长期在中央苏区东线作战的红七军团,组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由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政治部主任刘英和参谋长粟裕率领,立即向闽浙赣皖等省出动,宣传中共抗日主张,推动抗日运动发展。而当时,中央派出这支部队更加直接的目的,是希望以这一行动威胁国民党统治的腹地,吸引和调动一部分“围剿”中央苏区的敌人,配合中央红军即将实行的战略转移。

  1934年7月7日,红七军团带着中央苏区赶印的160万份《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等文告,从瑞金出发,先后转战于闽中、闽东、闽北、浙西、浙皖边和皖赣边。10月底,遵照中革军委电令,冲破敌封锁线,抵达方志敏领导创建的赣东北苏区。

  当红七军团抵达赣东北时,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已率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中央苏区成立了以项英为首的中央分局和中央军区。11月4日,中革军委来电,命令红七军团与闽浙赣苏区的红十军合编为十军团,七军团编为十九师,十军编为二十师,组成更强有力的先遣队。由原闽浙赣军区司令员刘畴西任军团长兼二十师师长,乐少华任军团政委兼二十师政委,寻淮洲任十九师师长,聂洪钧任十九师政委,刘英任十九师政治部主任。同时,对闽浙赣苏区党政领导干部也作了调整,方志敏由闽浙赣省委书记改任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兼军区司令员,原七军团中央随军代表曾洪易任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委,粟裕调任军区参谋长。军团整编后的主要任务是:十九师出击浙皖赣边,创建新苏区;二十师留在闽浙赣,保卫老苏区。来电还决定,闽浙赣省委、军区及新组成的红十军团统受中央分局和中央军区领导。

  11月18日,红十九师在寻淮洲率领下,从江西怀玉山和德兴东北通过敌封锁线,向浙皖赣边进发。同日晚7时,中央军区来电,命令红十军团全部出动,“坚决地争取运动战中消灭敌人,以创造皖浙边新苏区”。“为了领导十军团与创造新苏区,决以方志敏、刘畴西、乐少华、聂洪钧、刘英5同志组织军政委员会,并以方为主席,随十军团行动”,同时调粟裕任军团参谋长、刘英任军团政治部主任。24日,方志敏、刘畴西率军团部及二十师离开闽浙赣苏区首府葛源,进军皖南。

  12月10日,率先出发的红十九师突破敌军围追堵截,与红十军团部及二十师在黄山南大门汤口会师,先遣队8000将士士气高涨,军威大振。红十军团部在汤口程氏祠堂门前召集群众大会,方志敏即席演讲,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卖国反共的真面目,号召群众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斗争。会后,红军镇压了民愤极大的恶霸地主,并把没收的粮食当场分给贫苦农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一批正在修筑大(渡口)岩(寺)公路的青年民工,纷纷报名参加了红军。红军宣传队在村头散发抗日宣言,刷写革命标语,并教唱革命歌曲。如今,“行动起来,打土豪,分谷子”等标语在汤口仍清晰可见;《宣言歌》《当兵歌》等红军歌曲,一些老人仍记忆犹新。

  血战谭家桥

(作者:陈志远(安徽)  责任编辑:李斌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