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晚,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大型灯光喷泉焰火表演在上海举行。 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新京报社论:
2010年4月30日的上海无疑是全世界的焦点。随着焰火腾空、照亮浦江两岸,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开幕式正式举行。今天上午九点,世博园将正式开门迎客。在接下来的184天中,上海世博会将为全世界各个国家的观众们续写世博历史的精彩。
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世博会曾经面对一个巨大的存废争论。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走出国门看世界变得异常容易,世博会的展馆究竟还有多大的魅力?我们为什么还要用博览会的形式,在有限的空间中展示有限的文明和有限的精彩?而我们又要在这场规模空前的世博会中,向世界展示哪些与众不同,前所未见的内容?
新奇是很容易记录的。在世博历史上,一直有一句口号,叫做“一切始于世博”。这句话在今天来看,仍然有它的意义。因为每届世博会,人们总会看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但是随着现代化历程的推进,意想不到的内容实际上变得越来越有限,也越来越归一。因为技术文明的积累,虽然展示起来很容易,但是也曾经不止一次给我们带来困惑。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历次万国博览会上,我们都能够看到蒸汽机越做越大,机器声越来越响,巨大的机器和工业革命式的新发明给人类带来了震撼。
但是随着人类对自然的无度索取和对现代化的误读,这种技术文明的展示,开始逐渐为各国所警惕。新奇背后那些人类对自身生活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才应该是真正被记录的。1867年的巴黎世博会,德国克虏伯公司展示的巨炮,曾经被迅速用在了其后的普法战争中。从那时起,“军火商不准参展”成为了不成文的规矩。因此,每一届的世博会,都是新技术、新理念的展示,也是文明发展方向的竞技场。
世博会记录现代化,也记录着人们对现代化的理解“拨乱反正”的过程。直到今天,技术在全世界的推广,再也不需要运用这样一个简单的大集会,但是现代化的方向在全世界的争论,却可以在这场盛会上找到答案。
这种记录变得如此动态。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面对的所有问题,其实都可以翻开世博会的历史,去寻找创造力和启迪。大到环保城市,小到零排放的竹屋,184天,这一切其实都超越了百年前清人陆士鄂的梦想———钢铁大桥、海底隧道、灯火如昼、万国来朝,但更显得真实和可持续。
在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是主人,更应该是学生。
曾几何时,中国在参与世博会的历史进程中,一贯以传统文化的面貌示人。几千年来的丝绸、织锦、茶叶、陶瓷,既吸引了世界的注意,也约束了自己的创造性。因为作为见证文明演进、记录文明演进的世博会,其本身就是文明演进的一部分。这次世博会第一次出现了“城市主题实践区”。在这个区域中,我们能看到世界上许多城市对未来生活的理解。零排放、被动排放、舒适的廉租生活,这些理念促使我们思考“发展到底是为了什么”,思考“人应该是发展的终极目的”的命题。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新技术、新生活,更是我们从这些“新奇”中获得的自由、幸福和尊严。
我们期待一场精彩的世博会,也期待一场铭刻历史的世博会。一切始于世博,指的不仅仅是从世博会上诞生、萌芽最终福荫于全人类的新技术,也是在世博会上收获的现代化理念。这些理念用文明做注脚、用智慧做元音、用尊严和幸福感评成,从世博园中传扬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