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 - 新闻中心 - 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综合评论

“中举后效应”背后的应试教育情结

发布时间:2010-04-16 09:10  来源:镇江日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2009年高考成绩650分的长春十一高中学生刘鑫(化名),因故放弃了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机会。同年7月,被以数万元价格“买”进德惠实验中学高三27班复读,并被学校、老师、家长寄予考取清华大学的希望。在德惠,一所学校如有学生考中清华、北大,就会成为轰动全城的特大喜讯,人们口耳相传数月不绝。正是这种“中举后效应”,令很多人盯上这块“肥肉”。(《城市晚报》4月13日)

 学生对自己当年高考成绩不满意,选择复读是一种正常现象。而学校为了可持续发展,招来成绩优秀的复读生,培养成状元人才,一方面对其他同学是种激励,另一方面提升了学校的品牌和影响力,也无可厚非。学校招募一些企业赞助,用以解决复读生的学习费用,也算是为学生减轻了负担,可谓是一举多得,互利共赢。由此看来,企业赞助、学校“收购”、父母获利、学生本人也会在各种“特殊”关怀下实现梦想,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选择复读,恐怕并非如此简单,也没有这么光鲜和实惠。对于复读生而言,无论你高考成绩多好,无论学校出价多高,都是美好的期望,而不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打个比方,如果复读生刘鑫的身体状况连大学生活都应付不来,又怎么能够重新经历“黑色高三”的洗礼、“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征战,并提高分数实现“清华、北大梦”?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是中国“科举时代”对中举者的追捧,是畸形教育的缩影。高考状元不过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对高考状元的过度期望和追捧,必然会导致应试教育的积重难返。可以预见的是,如果“一考成名”的高考状元不能淡出人们的视野,“一考定终身”“一分定命运”的状况不能尽快改变,素质教育的实现也将遥遥无期。笔者以为,无论是怎样的一种关注,都应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前提,这种自我展示当以正确的心态为底线。同时,我们必须对高分复读乃至高考状元的任何报道都保持清醒的判断。如果对“状元人才”的关注过于偏离轨道,与盲目的“状元情结”嫁接,如果高考状元不知自醒、自重,也不懂得自警,非但会造成价值上的错乱,扭曲现代青年学子的价值观,也不利于后来者的求知向上、追求进步,更是考试上复古逆流的反动,实质是在强化应试教育。

 事实上,高考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引领与要求,也可以看做是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要求与任务。根据社会媒介对“应试教育”的批评,应试主义是我国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一种异化的倾向。作为对应试主义的反对,素质教育成为纠偏的良方。然而,现实绝非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转化那么简单。在“学历社会”的宏观背景下,学历和文凭就成了交换关系的中介。其背后的假设是,有了学历,就有了相应的能力,特别是在无法对一个人的能力准确考核的情况下,社会对资源短缺人才的任用,就只有以学历作为评价一个人能力的客观依据。应试教育表面上看起来是为了考试、为了升学率,实际上从较为长远的角度看,是为了获得学历文凭,为了未来可人的职业。

 不难看出,高考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笔者以为,淡化“高分考生拒入名牌大学”,淡化对“状元人才”的关注,实行素质教育的前提是弱化文凭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只有社会成材的标准多元化了,只有重能力而不是重考分成为社会常态,中国社会才可能走上素质教育之路。

(作者:郭立场  责任编辑:李斌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