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刊登了温家宝总理文章《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文中提到要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形”分配格局。 (4月2日 《扬子晚报》)
古人云,有恒产者就恒心。收入稳定的中产阶层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稳定器”的功能。这样一个群体因为生活富足,会感到愉悦,也能够理性地看待矛盾,温和地处理问题。在当前一些极端性的社会事件中,很少能看到中产阶层的参与。所以,壮大中产阶层不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政治民主。
但是,目前的现实是中产阶层也倍感艰辛,一不小心就成了房奴、车奴、孩奴……光鲜的外表下是时时紧绷的神经。在“每一套房子消灭一个中产”的笑谈中,中产阶层自身摇摇欲坠,又谈何去充当社会的“稳定器”。除此之外,看病难、子女上学难、就业难等,都使得中产阶层的财富贬值,在很多情况下,他们也不得不和低收入群体竞争社会公共福利。如此一来,低收入群体及“夹心层”会更加感到上升的困难。社会竞争的加剧,必然会导致更多的失败者出局,这种挫折对人的心理乃至人格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南平校园惨案的凶手郑民生如果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可能就会有另一种人生态度。
要使社会结构中的中产阶层膨胀起来,仅仅依靠底层的奋斗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现实的。国企无论盈亏都实行高管高薪,一线职工在内部是无力改变现实的;房地产开发商捂盘炒楼,“夹心层”也只能望房兴叹。所以,必须以政府力量打通阶层跃升的通道,分配制度的改革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温家宝总理在文章中提出的改革分配制度的六项措施,都体现了公共政策向低收入群体的倾斜。
从另一方面讲,让低收入群体实现中产梦想,也直观地体现了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趋势。在改革开放初期,为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曾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社会财富的“蛋糕”已经越做越大,如何切好这块“蛋糕”,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已经成为“重中之重”。邓小平同志曾说:“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开始就讲,总有一天要成为改革的中心问题。”如果分配制度的改革能够促成一个中间庞大的“橄榄形”分配格局,那么我们离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就不远了。
(沙元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