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新闻网 - 热点评论 - 正文
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成功竞购沃尔沃的为什么是吉利

发布时间:2010-03-3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吉利汽车于本月28日在瑞典与福特正式签约,以18亿美元收购其旗下的瑞典沃尔沃轿车100%的股权,从而使这场备受关注的“异国恋”修成正果。

 这项交易具有重要意义,它将使吉利摆脱低端品牌形象,借助沃尔沃多年沉淀的技术体系与“最安全车”的品牌形象,完成其全面战略转型。对于飞速增长的中国汽车行业来说 ,这项交易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此前,只有国内汽车业的龙头老大——上汽收购韩国的双龙,但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

 以世俗的眼光看来,这是一次不对称的收购。吉利不过是一家历史刚20年,造车才15年,以生产低端汽车为主的企业,而沃尔沃却有着80年的历史,净资产超过15亿美元、品牌价值接近百亿美元,拥有高素质研发人才队伍,年生产能力接近60万辆。此前,国内一位出身汽车行业的退休高官就放言,中国还没有诞生出能收购沃尔沃的汽车企业。

 客观而言,此次吉利成功竞购沃尔沃,有金融危机对福特所造成的重创以及其他竞争者较少的因素。但是,这并非说明吉利是出于运气。事实上,吉利收购沃尔沃,并非一时兴起,早在七八年前,李书福就一直谋划着海外并购。在此期间,吉利还收购了英国等的一些汽车品牌。

 在中国的汽车市场上,从来都是跨国汽车巨头在讲着“并购或合资的故事”,如今故事轮到吉利来讲了,确实给人一种世易时移的感觉。为什么讲故事的不是国内那些比吉利——无论就实力还是技术而言——都要强得多的车企呢?因为最近几年,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一些企业尤其是国字号的垄断企业,纷纷加快了拓展海外市场的步伐,大手笔收购国外的同类公司。然而,遗憾的是,除少数成功外,多数都“铩羽而归”。虽然跨国并购失败的案例中外比比皆是,虽然国企的官方背景也很容易引起一些国家的警惕从而导致失败,但不能不提到的一个根本因素是,多数垄断国企并没有经过残酷的市场化锤炼,却用在国内行政垄断环境中培养出来的虚假竞争力去参与海外并购,因此,其失败的风险自然就要远大于成功的概率。

 相比国企在股权结构、管理模式、经营理念、企业环境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及其人才、管理、技术、产品、服务等基本要素储备的不足对海外并购多少会产生的不利影响,吉利无疑要优秀得多。这从吉利的发展史可见一斑。最初是做摩托车的吉利在汽车领域的崛起本身就是一个奇迹。1997年正式进入汽车领域后,没有合资企业在金融和财税方面享受到的各种优惠政策,同时还得顶着同行的“奚落”、“嘲笑”甚至“打压”,但吉利却在10多年时间里,取得了快速而长足的进步。去年吉利的业绩表明,虽然产量还远落后于上汽等国有企业,但其创造的利润已经超过上汽,稳居国内汽车企业首位。吉利在汽车行业的竞争力说明,它比国企拥有更灵活多变的市场策略,以及符合市场竞争需要的公司治理结构;也比跨国汽车巨头更能对广大用户群的需求和利益做出判断。这就是吉利的竞争优势,也是其他民营车企的竞争优势。

 当然,对吉利来说,成功竞购沃尔沃只是第一步,关键还在于如何去消化它。毕竟沃尔沃的历史、文化、管理、环境和技术都与吉利有别,如果吉利消化不了沃尔沃,重演中国企业并购外企失败的悲剧,不仅对吉利将是一个巨大的挫折,对中国的汽车业也会产生很负面的影响。另外,吉利的成功并购也提醒有关部门,应该在审批和融资上对民企的“走出去”提供大力支持,因为今后的海外并购可能主要依赖于有实力的民企。(邓聿文 原题:为什么是吉利成功竞购沃尔沃)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