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央视二套的《中国财经报道》里面的一则短片引起了我和父亲的讨论,这则短片的内容是近来网上反响颇为热烈的一段话,“周游欧美列国,也许还不会花费一个厨房的钱,但是你的生活观却悄然改变了”。和父亲讨论的内容也无非就是房子——这个“大件”对我要面对的“人生大事”中的影响,可着实是最有分量的啊!
相信很多即将面临婚嫁的“80后”有着和我一样的困惑,父母为了子女成家时候有个组建小家庭的“基地”,于是“父母倾其存款,子女拴上贷款,生活看似美满,质量神似无产”。这则短片的背后实际也是面临着一个问题:周游列国回来后,我住哪?的确,我们传统的观念就是在组建一个新家的时候,一个稳定的居所——即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就是一间产权属于自己的房子,几乎是必需品。而短片也向我们提出了问题,我们需要的,是“居者有其屋”,还是“居者有其所”?实际上就是:面对把我们远远甩开的房价,我们是要努力改变房价方向或者等待房价拐弯,还是我们主动改变长久以来我们自身的传统观念?房子与我们,谁先转身?
近来某大型社交网站中一个转帖的标题颇有噱头,叫“房价崩盘时间表”,内容是拿日本的先例对比中国的现状,发现时间上存在着惊人的巧合,内容很有警示意味。不过我以为,当年日本的泡沫破裂,是有着当时独特的背景的,比如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性通缩等等,而如今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成熟,投资品种过少,所以房价会不会真如上所述“按部就班”地崩盘,我不敢估计,我只知道,至少现在,大宗商品房还是躁动的资本的避风港。在各种炒房团的铁蹄依然在东征西讨的时候,房子也就依然是我“最熟悉的陌生人”。文章开头的“讨论声”还没有落地,周游欧美列国的费用,又变成买不了一个卫生间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