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个月捍卫网络自由的高调夸耀之后,谷歌选择关闭中国内地的中文搜索引擎,退出中国内地市场。对于谷歌的财务报表来说,退出显然不是理智之举,对于习惯了谷歌搜索引擎的用户来说,退出也不是好事。那么,谷歌退出,谁该负责?有必要辨明谷歌从威胁退出到最终退出的真实原因。
从一开始,谷歌就将中国推行过滤和屏蔽部分网站的政策作为主要对抗目标。这不是谷歌的任性之举,而是有深谋远虑的打算。自2006年进入中国内地搜索引擎市场以来,谷歌始终不能达到预期的占有水平。不仅如此,市场份额还持续缩小。由于没有办法缩小与竞争对手的差距,获得超过竞争对手的经营特权就成了谷歌的主要诉求。在谷歌看来,拿中国的网络审查制度说事尽管会冒一定的风险,但也有明显的收益:第一,有广告效应,成为事件主角可以有效提升流量;第二,可以轻易获得来自华盛顿政治圈子的支持;第三,目前网络自由度边界缺少国际公认的明确定义,可以借此混淆概念。因此,谷歌甚至想发起全球辩论,借用网络意见的力量向中国政府部门施压。在一定程度上,谷歌的算盘打响了。自从谷歌亮出“为网络自由而战”的架势以来,美国府、院都有重量级政客出来说话,网络上关于此事件的讨论也颇为激烈。但是,这一市场行为政治化的复杂战略举动,既没有带来想象中的全球辩论增强其对抗力量,更没有获取其希望得到的经营特权。在这种情况下,谷歌退出中国内地市场就成了定局。与其说谷歌的退出缘于网络自由的伸张,不如说是缘于其经营理念、公关机制等一系列企业发展战略的失败。
企业必须遵守驻在国法律,这是不言自明的。谷歌将自己置于可以挑战驻在国法律的超然地位,并且借助于本国政治势力横加干涉,不是为了追求网络自由或公平竞争,而是追求自己设定的网络自由和有利于自己的不公平竞争。以各种手段追求法律特权,这其实是对市场经营环境的最大破坏。实际上,谷歌的跨国公司沙文主义特性不止是在中国发作,也不是第一次表现。为了追求垄断地位,谷歌在欧洲面临多起违反竞争法的诉讼。
谷歌退出,既是其战略误判的结果,一定程度上也是市场投票的结果。从中可以带给我们两个启示:其一,拥有全球性的商业权利不代表有权力漠视本土化的法律力量。在谷歌式“网络自由”与中国法律规定的博弈中选择,后者更应该被我们敬重。其二,从谷歌退出事件开始,百度就在忙于计算空出的市场份额有多大,怎样进行占领。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产业一家独大而形不成有效竞争,那么广大用户的利益将会受损,并最终导致整个产业萎缩。因此,在算清市场份额后,市场存留者有义务以更为负责的态度提供更好的产品,以赢得原有用户和谷歌用户更高的忠诚度。这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百度理应有别于谷歌、最终超越谷歌的核心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