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袭向我国西南地区。自2009年9月以来,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省份都遭遇大范围持续干旱,部分地区降水比往年偏少七至九成,主要河流来水之少创历史之最。
正值春播关键时节,大地却异常龟裂,不仅禾苗无水,人畜也喊渴。如此极端天气,人莫之奈何。面对旱魔来袭,人们又 将做何选择?
天象难改,人有能动。特大旱灾面前,最实际、最紧要、最关情的,乃是勿让百姓受渴。对于抗旱救灾来说,这是大局。对于受灾群众来说,这也是大局。对于受灾地区来说,其他相关工作能缓则缓,一切以服从和服务这个大局为要。
温家宝总理在抗旱救灾前线强调:“优先解决群众饮水问题,这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要摆到抗旱救灾工作的第一位。要不惜代价尽快缓解人畜饮水困难,绝不能让一名群众没水喝。”
对于关心受灾群众、又不知该做些什么的全国民众来说,总理的话道出了共同心声,又让心下稍安。惟愿当地执行者以此为重,把工作做得更细致些,千万不要发生有疏漏的事情。
关心粮食生产的人,希望在确保人畜饮水的基础上,能尽力为春播提供便利、创造条件。粮食生产也是大事,是仅次于人畜饮水的重要民生问题,同样不可忽视。其他的诸如景观用水等,都应当为此让开大道。孰轻孰重,务须掂量仔细。
把思考的视角稍稍打开一些,我们就会发现,这一场特大旱灾,从一个侧面表明西南地区水利基础设施的薄弱。
稍有些自然地理知识的人大都会知道,西南地区大江大河纵横交错,是我国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如此有利环境条件,却未能为此罕见大旱减缓灾情,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与不重视兴修水利有关系。
报道称,遵义市是贵州省水利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但目前全市14个县(市、区)已有6个县城、202个乡镇和集镇不能正常供水,水利设施缺乏、老化和损坏严重的矛盾不断积累,造成严重工程性缺水难题。
更严重者,如遵义市水利局副局长李书江所言,当地不仅严重缺乏大中型水利设施,而且已建成工程“跑冒滴漏”现象触目惊心。一些县城、集镇供水工程损失率高达50%以上,数万座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修建的小山塘、小水库年久失修。
水利基础设施,原本是抵抗旱灾水灾的重要屏障,是人类能动作用于极端天象的有效办法。操作得当,大旱面前仍可保人畜庄稼无虞。把这个有力武器弃之不用,或者投入不够,或者搞些疑似“豆腐渣”工程,一旦非常之时来临,岂能不束手无策?
正所谓“上医治未病”。这场罕见大旱灾再次警醒我们,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忽视不得,也轻视不得。没有一以贯之的持续投入和秉公用权,我们就很难挡得住极端天象,就会直接威胁粮食安全。
大自然总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让人们记住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一些不该疏忽的地方。惟有汲取教训,举一反三,科学系统性地防范,我们所赖以生存发展的系统,才不会出现如那些水利设施般“跑冒滴漏”的现象,而进入良性循环。即使极端天象等灾害再来光顾,我们的损失也会降到最低。(陈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