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1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将退出房地产业务,但国资委并没有透露具体的退出安排和时间表。根据国资委在发布会上公布的材料,国资委监管的央企共有127家,涉足房地产业务的央企已达74%。(3月19日新京报)
两会毕,地王出。北京土地市场近日涌现出了新“地王”,且3 块新“地王”均为“央企制造”——这一下子让纠结的舆论在“公布房价成本”等过气话题后终于找到新的诉求,那就是将央企赶出房地产市场进行到底!道理听起来很彪悍:央企本来就有钱,每年银行信贷又有过半落入央企囊中,如此推拉下去,地价房价投桃报李——诚如人民日报所言,“飞涨的房价已将普通购房者抛弃”。
这不仅让准业主们郁闷,连专门给富人盖房子的任总也在“不差钱”的央企的挤压下退身二三线城市。眼下,舆论的幻觉就是:央企走,房价落。事实果真如此吗?统计显示,2009年,中央企业房地产业务销售收入为2209亿元,约占全国商品房销售收入的5%;房屋销售面积为2807万平方米,约占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的3%。往前看2008年,比重更小,然而,逼得群众只能住集装箱的房地产市场,显然不是自央企入市后才开始疯狂的。
央企在楼市上确实扮演了不甚光彩的角色,但市场经济,逐利是本能,有本事应该净化房地产市场,从根本上遏止行业暴利的逻辑。央企挥一挥衣袖,那半片云彩就算民企所得,跟消费者也没多大关系——换言之,我们骂走了央企,无非是见不得他们财大气粗“价高者得”,指望没钱的民企少拼人民币,然后房子不至于贵得离谱——这个逻辑其实很可笑:民企今日可能钱不多,但总有一天会壮大起来,等到财力雄厚到央企比肩的时候,难道我们就该呼吁民企推出房地产市场以纾解高价症结?老百姓买不买得起房的问题,不在于开放商有钱还是缺钱。
事到如今,我们也懵了,房地产“泡沫”宛如传说中的鬼,个个都说有,谁也没见过。招拍挂是个好制度,扭转了暗箱操作的积弊,却带来“地王”频出,那么,更好的制度在哪里呢?土地永远是稀缺的,指望一线城市卖出三流价格,这是天方夜谭,国资委管得住央企不伸手,但显然管不了“地王”。“地王”哪里来的?为什么土地开发建设成本如此高昂?为什么房地产市场竞争总显诡异?为什么保障性住房总是最弱的短板?……这些问题不解决,在过剩的流动性与投机泛滥的楼市面前,宏调永远是理论上的一棵梅子树。
土地少、活钱多、地方财政如狼似虎,三者眉来眼去爱恨情仇,成就了当今中国纷繁复杂的房地产市场图景。身为央企,更多的社会责任担当注定了这一时刻起码得撇清关联,国资委的做法固然值得肯定——但是,楼市政策落实起来往往七荤八素,难免还会有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即便78家央企个个乖巧得很,因其所占市场份额有限,进退无关大局。楼市上的乱象,央企顶多只是落井下石,真正的问题,还在于如何真正对失控的房地产市场强化合理有序的控制力。(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