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新闻网 - 热点评论 - 正文
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电影里和现实中的得月楼

发布时间:2010-03-05  来源:人民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个世纪50年代末,苏州市滑稽剧团创作、演出了一部反映饮食行业的滑稽戏《满意不满意》。故事发生在一家名叫“得月楼”的饭馆里。青年服务员杨友生认为服务行业低人一等,不安心工作。工作时吊儿郎当,马马虎虎,经常出错,服务态度很差,时常与顾客争执,甚至出口伤人,骂女顾客的面孔像“葱油饼”,闹出了一连串的笑话。一次,他闹转业去虎丘,途中摔坏了脚,却得到了他的许多顾客——司机、医生、护士、公社社员的热情相待。杨友生在事实的教育下,在优秀服务员孙师傅和其他同志的帮助下,逐步提高了思想认识,改变了服务作风,顾客从不满意到满意,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这出戏是以现实生活的素材为基础提炼、创作而成的。由该剧团集体创作,张幻尔、陈磊、陈继尔执笔,张幻尔、张幻梦、陈继尔导演。主要演员有张幻尔、方笑笑、陆梵林、叶霞珍、黄影等。创作过程中,著名演员张幻尔和其他主创人员深入到苏州的一些菜馆、饭店、饮食店诸如松鹤楼、新聚丰、近水台等处体验生活,收集创作素材。剧中的三号服务员就是以松鹤楼菜馆的一位师傅为模特儿的,而五号服务员则是以阊门外吊桥堍近水台面馆的一位服务员为原型塑造出来的。宋代诗人苏麟曾有“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的诗句,作者们灵机一动,就把剧中的饮食店命名为“得月楼”。所以,得月楼的名称与其说是得之于古代的渊源,倒还不如说是出自现实的灵感。

 《满意不满意》于1958年首演,演出后,因其贴近现实生活,而且生动有趣,很受观众欢迎。1963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把《满意不满意》搬上了银幕,由费克、张幻尔、严恭编剧,严恭导演,由方笑笑、张幻尔、顾月娥、小杨天笑、丁凤英等主演。由于借助于各种电影技术的使用,更使该剧的生活气息和喜剧效果得到增强。它所倡导的社会主义社会人际关系和新的风尚,均在“笑”的艺术中得到体现。导演严恭为了拍好这个片子,特地到苏州“松鹤楼”饭馆当了一个月的服务员。电影放映后,不仅原来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的滑稽戏剧种为全国各地的观众所认识,而且戏中写到的得月楼的名字也随之不胫而走,名扬四海了。不少人到苏州还专门要去找寻得月楼呢!

 其实,在当时的苏州并没有一爿名叫得月楼的饭馆。经过考证,古代苏州倒曾经有过得月楼。一处在苏州城外南浩街。那是明代宣德年间高士都维明所建造的一座藏书楼,命名为得月楼,明代文人徐有贞写过《题得月楼》的诗,诗中写道:“晚来明月初出海,光照君家楼上头。楼上图书铺满床,君时宴坐举霞筋。”另一处在贯通阊门到虎丘山的山塘街中间半塘桥南的野芳浜,这是一座名唤得月楼的酒家,建于明嘉靖年间。明嘉靖举人张凤翼曾赠诗《得月楼》:“七里长堤列画屏,楼台隐约柳条青。山公入座参差见,水调行歌断续听。隔岸飞花游骑拥,到门沽酒客船停。我来常作山公醉,一卧垆头未肯醒。”不过,这两个处所都早已荡然无存了。

 鉴于这样的情况,1982年4月,苏州有关部门真的在苏州市中心观前太监弄里建造了一座得月楼菜馆,此举将艺术作品中虚构的海市蜃楼现实化了。新建的得月楼建筑古色古香,水磨暗赂面的月洞门,青瓦粉墙的房屋,飞檐翅角的屋顶。楼上分成广寒宫、琼楼、玉宇、和合四个大厅,精心制作得月鸡、西施玩月、松鼠桂鱼、卤鸭等名菜佳肴,它的建筑、陈设富有苏州园林风格,这里的“厅”也好,“菜”也好,都与“月”字相关,很有特色。得月楼开张之后,近悦远来,门庭若市,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那些慕名前来寻访的人再也不会感到失望遗憾了,顾客们对得月楼的精湛厨艺和优美的环境无不赞赏不已。

 得月楼建成后,苏州市滑稽剧团又创作了一部滑稽新戏《小小得月楼》,这可说是《满意不满意》的续集。在这个戏里,杨友生已经当了得月楼的经理,故事发生在他和儿子杨毛头等青年一代之间。上个世纪80年代,苏州旅游业开始兴盛,大批游客纷至沓来,一时间,饭店应接不暇,到了午餐时间,得月楼门口总会排成长队。饭店的团支部书记毛头看到这种情况,为了方便旅客,他与乔乔等年轻人商量在旅游点开办分店“小小得月楼”。但杨友生觉得一辈年轻人毛手毛脚,不相信他们能办好分店。后杨毛头立下军令状,老杨才勉强答应。年轻人奋发图强,不仅办好了饭店,而且钻研技术,继承、挖掘出苏州传统名菜“甫里鸭”,并增设了接待外宾的服务项目,博得了中外顾客一致赞扬,也使老杨放心地交班。《小小得月楼》于1982年首演,由褚铭、魏固、陈继尔编剧,李尚奎、陈继尔导演,由陆辰生、顾芗、章伟刚、郑进生等主演。演出后,同样很受观众欢迎。1983年,滑稽戏《小小得月楼》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影片,由毛永明、陆辰生、顾芗、章伟刚、郑进生等主演,影片拍摄的场景就是新建的得月楼。影片放映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苏州得月楼的名声越来越大了。

 如果说,得月楼的建造是因戏而得楼;那么,《小小得月楼》的问世,乃是因楼而生戏,形成了连锁反应。现实生活和文艺作品的关系就是这样的密切而奇妙。

 

(作者:沈鸿鑫  责任编辑:李斌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