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增多的巡逻车和偶尔的交通限行之外,北京城的街道上看不出更多的异样。私家车依旧在长安街上穿行,车主们也许不曾刻意关注几十米之外的人民大会堂里,正在召开决定国家大政方针、影响民众生活的两会。
忙碌的是媒体。从年前的地方两会开始,诸多的报道、建言、议论,充盈着舆论空间。借助现代技术手段 ,网络、手机、视频、博客、微博等新的传播方式,让两会逐渐实现与民众的及时对接和零距离。
信息的公开和快速传递,将代表委员们的议案提案、发言建议公之于众,民众也有了更多机会监督他们的言行和作为,对他们参政议政的能力水平、履职的尽心与否提出要求。
政协大会开幕前一天,政协新闻发言人赵启正在答记者问时,点破了政协在中国民主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他说,“……政协有最大的话语权,话语权的定义不止是发言权,而是他的发言能够有权威性,能够有效果。”
随后,媒体评论指出:有真知灼见才能撑起政协委员话语权。“今次部分委员所上呈的不着调的、被媒体和网民斥为‘胡闹’的雷人提案依然不少,甚至还有近乎荒诞不经的提案”……“政协委员的参政议政积极性该保护,但有无履职能力及履职时间也是委员履职的软肋之一。”
对一些代表委员浮皮潦草的作风及其履职水平的低下,近年来的舆论多有批评,其根子还在代表委员的名额分配及选举方式上。这一点,在媒体评论中也多有提及。诸如“官员代表不减、歌功颂德不休”之类的言辞,直指官员代表过多的弊端。而此前,对农民工代表胡晓燕的关注,也引发许多类似“我们需要的,不是各地象征性地增加几个农民工代表,而是推动更多的代表为弱势群体代言,为弱势群体的利益想办法。你不代言,你不说话,选民就让你离开”的思考。
报道评议两会的同时,媒体也致力于让两会更加贴近民众。不管是网络、手机上征集的两会建言、议题,还是民意调查的两会热词排行,都希望构建更多的民意表达渠道,让民众的意见和诉求,通达两会。
相比媒体的“中介”途径,“面对面”的表达或许更为重要。如“每个公民都应有渠道参与议政”的评论就说:“一些公民不满足于在千里之外表达,那么应该给这些公民提供近距离表达的场所。或者,两会期间,有人愿意随时与代表、委员交流,提供建议,也不应被禁止。
毕竟,代言者的人数有限,两会的会期有限。而作为中国最根本和最基本的政治制度,人大和政协只有充分发挥了自身作用,才有望实现人民作主的民主政治。去年两会落幕之时,我们在评论中提出“期待人大和政协能在日常中有更多的作为,有更多吸纳民意、吸纳公众参与政治的机会。”
如今,期待依旧。(冯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