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新闻网 - 热点评论 - 正文
您现在的位置:



晚年杜月笙“亲共”始末

发布时间:2010-01-25  来源:人民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不速之客突来访

  青山饭店定妙计


  到香港不久的一天,杜宅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来客姓陈名光甫,原是上海鼎鼎大名的金融巨子。他经营的上海银行,首创一元起存,为中国最早的商业储蓄银行,因经营有方,资金从最初的七万元,滚雪球般累积到上千万元。后来这个金融奇才被美国人发现,再推荐给蒋介石,蒋就派他做与美国大财阀的联络工作,他在国民党内经济界的地位仅次于宋子文等人。杜月笙虽是黑道头子,却最佩服这等人物,故在上海时就与之结为密友。

  宾主落座后,陈告诉杜月笙一个消息:昨天接北京来电,北京中国银行已派人来港,要与杜月笙、陈光甫、张公权、宋汉章等金融界头面人物见面。

  “是否关于我们的股份事?”杜月笙果然聪明,一猜即中。

  原来,杜月笙、陈光甫和在香港的其他几个金融界巨子,如张公权、宋汉章、李铭等,原都是中国银行的商股董事,是中国银行的大股东,至解放前夕,各人仍在该行有数目不等的股权。1949年他们逃离大陆时,也顾不上这笔股份了。此番中国银行改组,要开股东大会,中共考虑到这批人的特殊身份和出于统战工作的需要,特地派人到香港,拟邀请他们回北京参加改组会议。这批银行家们拿不定主意,便打算问计于杜。

  陈光甫说:“北京代表自然要我们回去开会,如何应付,请杜先生作主,总宜立场一致方好。”

  于是,杜重新掼出大亨的派头,说:“公权、汉章、李铭都在香港吧?我叫墨林通知,大家晚上去青山大饭店聚一聚,议一议,怎么样?”

  陈光甫自然称是。

  在青山大饭店酒过三巡后,对回北京参加中行改组会议一事,众人仍无决断,有说不能去的,亦有人说去又何妨的。杜月笙还是老样子,不先表态,也不插嘴,等大家议论得差不多了,才缓缓站起来说:“大家都是老朋友,应该采取一致立场,决不能闹内讧、出洋相,叫外人看笑话。”

  众人都说:“杜先生说得对。”

  杜月笙稍沉思一会儿,接着说:“今天,我们都算是无家可归之人,今后到底是去台湾,还是回大陆,还很难说,既然北京来人叫我们回去开会,这是给我们面子,顺水人情不能不做,礼尚往来嘛。”

  众人琢磨着杜月笙的话,有些吃不准:“你是说要回去?”

  “不,尚未到回去的时候。”杜月笙摆摆手,眼睛往各人脸上扫过,胸有成竹地说,“我的意思,大家可以出具委托书,派代表去北京开会,如何?”

  杜月笙这一两全其美的妙计,确有高人一筹之处,为今后的进退,留下了很大的余地。他知道,香港弹丸之地,绝非长久居留之所,尘埃落定,叶落归根,最大的可能还是回大陆。

  然而,世事难料,已经定了的派代表赴北京参加中行开会之事,因钱新之的出现,差点作罢。

  钱新之,原上海工商界的头面人物,与蒋介石是密友,为蒋筹钱款甚多。后来与杜月笙在上海、重庆等地合开银行、公司,关系密切,几乎无话不谈。解放前夕他们一同逃往香港,在港台之间搞运输业务。钱也是中国银行董事。

  1950年春的一个晴朗之日,杜月笙散步,路过钱新之家门口,便登门拜访了钱,并共进午餐,听说老友杜月笙他们在商议赴京开会之事,钱亦想加入,但问明情况后,又犹豫起来,不肯签委托书。他知道事情的严重性,说:“这一签字,我算是完了,只好在家种花,陪杜先生聊天了。”

  其余诸人听说此事,也都想打退堂鼓。杜月笙着急,叫手下人再去说服钱新之,结果仍未说动。于是,他请钱新之出面,再召集众人议一议,钱怕负“策动”罪名,亦不肯照办。

  杜月笙急了,他不愿此事半途而废,更不愿说过的话作废,便叫万墨林打电话,约钱新之等人来家中协商。

  杜月笙躺在床上,对大家说:“我辈皆年逾花甲,即死也不算是短寿,彼此相处数十年,目前行动难道不能一致吗?做人以义气为重,我主张大家一起签名,任何危险,共负之。”

  钱新之沉默之后,挥泪说:“我豁出去了,大家就听杜先生一句话吧。”

  杜月笙关照,为了诸老的安全,此事暂时保密。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过了没几天,这个消息就传得纷纷扬扬。本来,实际情况是无所谓的事,不料却震惊了海峡对岸的中枢神经,蒋介石对杜月笙“亲共”行为极为不满,以至引发出一场轰动一时的大风波,史称“中行事件”。

(作者:吕 春  责任编辑:李斌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