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反对张国焘,拥护毛泽东
从苏联留学回国后,叶剑英先在上海周恩来的领导下工作了一段时间,后经周恩来同意,1931年4月,叶剑英到达江西瑞金,担任红一方面军参谋长,并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党中央、中央红军踏上了长征之路。1935年6月下旬,党中央、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胜利会师。根据华北事变后,全国抗日民主运动已走向新的高潮,华北已成为抗日斗争前线的形势,中央主张红军继续北上,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以便在北方建立抗日的前线阵地,领导和推动全国抗日民主运动。但张国焘依仗他指挥的红四方面军人多枪多,向党中央闹独立,他反对红军北上的主张,提出向川、康地区退却或南下的意见。为了解决这一重大战略方针问题,党中央于6月26日在懋功北部的两河口召开政治局会议,作出了《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指出“我们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在运动战中大量消灭敌人,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利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使中国苏维埃运动放在更巩固更广大的基础上,以争取中国西北各省以至全国的胜利”。红军北上时,“在战役上必须首先集中主力消灭与打击胡宗南军,夺取松潘与控制松潘以北地区,使主力能够胜利地向甘南前进”,“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方针,必须坚决反对避免战争退却逃跑,以及保守偷安停止不动的倾向。这是右倾机会主义的动摇,是目前创造新苏区斗争的主要危险”。这个决定是十分符合当时形势的,是完全正确的。会后,张国焘一回到驻地,就立即致电党中央,仍坚持南下,并在部队散布不信任党中央的言论,策动他的支持者向中央提出改组军委和红军总司令部的名单,竟然提出要张国焘任“军委主席”,并给予“独断决行”的大权。中央坚决拒绝了张国焘等人的无理要求,但为了照顾红军的团结,6月29日任命张国焘为中央军委副主席,还把周恩来担任的红军总政治委员的职务让给张国焘。这样,张国焘才勉强同意红四方面军向松潘西部的毛儿盖前进。为了动员张国焘北上,党中央还派叶剑英到红四方面军里工作,7月,叶剑英又被中央任命为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
作为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的叶剑英,对张国焘的所作所为坚决反对,他按照中央北上的精神,抓紧做好部队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的工作,同时积极准备攻打松潘。然而,由于张国焘的阻挠破坏,使红军在毛儿盖地区耽误了一个多月,丧失了占领松潘的机会。8月3日,中央被迫放弃松潘战役计划,决定经草地北上。据此,红军总部制定了《夏洮战役计划》,将一、四方面军编为左、右两路军,左路军由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率领,从卓克基出发,经阿坝北进;右路军由徐向前、陈昌浩、叶剑英率领,从毛儿盖出发,经班佑北上阿西。党中央、中央军委随右路军行动。
在党中央一再催促下,张国焘才于8月初来到毛儿盖。他一到,就又向党中央发难,反对北上。为此中央于8月4日至6日,在毛儿盖附近的沙窝召开政治局会议,重申两河口决定北上方针的正确性,要求红军必须加强党的绝对领导,加强一、四方面军的兄弟团结,反对分裂。可是,张国焘的个人野心继续膨胀。率领左路军到达阿坝之后,就按兵不动,拒不执行中央左路军迅速出班佑向右路军靠拢,全力向洮河以东发展的指示。相反,他继续坚持要左、右两路军全力出洮河以西,越黄河深入到青海、新疆等边远地区的主张。中央三令五申,一再催促他率部出墨洼、班佑,同巴西地区的右路军会合。在这种情况下,张国焘才勉强率部向东挪动,但又借口“噶曲河水涨大,上下三十里均无涉点”,停止东进,拒绝向右路军靠拢。
9月9日,张国焘给前敌总指挥部政委陈昌浩发去密电,要他们“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企图危害党中央。密电到达时,恰逢陈昌浩正在向部队讲话,发报员就把密电交给了在会场外的叶剑英。叶剑英看完密电后,认为情况万分危急,立即冒着生命危险迅速而巧妙地将密电送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看后就把密电记在了卷烟纸上,随后叶剑英又把密电带回会场,当时陈昌浩还在讲话,会议结束后,叶剑英才把密电交给陈昌浩。党中央据此在巴西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迅速率领红一、三军团主力北上,当天夜里就离开了巴西,脱离危险境地。叶剑英也回到驻地,以“打粮准备南下”的名义,率领军委纵队脱离险境赶上北上的红一、三军团。
在危急关头,若不是叶剑英机智地将密电及时报告给毛泽东,红军内部将可能发生武装冲突,后果不堪设想。事后,毛泽东曾多次提到这件事,称赞叶剑英:“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1967年夏天,毛泽东视察大江南北时,曾对杨成武谈起此事,还摸着自己的脑袋,风趣地说:“叶剑英同志在关键时刻是立了大功的。如果没有他,就没有这个了。他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