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贸桥地区仅存的地上自行车存车处关闭了,很多经常在这里存车的人颇感不便。人们抱怨,胯下“坐骑”没地儿存,日后又到哪里存车?这1000多辆自行车的存放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虽然只是城市建设中局部地区的一小段插曲,但反映出的问题却很有代表性。
在北京这个超大城市中,自行车的存放一直给普通市民带来不大不小的烦恼,几乎每个有车的家庭都有过丢车的经历。因此,自行车安全存放的事情虽小,确关乎百姓生活,由此检视有关部门这次关闭存车处的举措,可商榷之处颇多:
其一,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整治公共环境自在情理之中。但事关百姓生活,规划中就要对原有设施进行统筹安排,尤其要有对现状的关注和百姓生活细节的考虑。国贸地区是东三环一个重要交通枢纽,规划中该不该有个地上自行车存车处姑且不论,就这次的关闭来讲,有关部门是不是应该事先为群众安排个“后路”?而不是让那么多人临时抓瞎。联系到有关部门负责人所说的:相关部门正协调周边写字楼物业开放地下停车场,将自行车向那些停车场引导等举措,更让人觉得这件事在程序上有些“倒插笔”:难道就不能把“引导”先安排妥当再关闭吗?涉及百姓出行,最好讲究个“没有间断”“无缝对接”——至于“引导”后,市民方便与否那又另当别论。
其二,每个人出门都愿意快捷方便。城市交通日渐拥堵,选择骑车出行,不仅可以缓解交通压力,而且符合低碳生活的环保理念。很多人把车存到国贸,就为了在那里换地铁方便。如果让他们为存个车走出半里地甚至要上下爬楼,那这车骑不骑,还真是个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地铁出口处无人看管的停车点正规化。毕竟,为百姓出行提供便捷服务应是有关部门工作的出发点,是分内责任。
其三,鉴于国贸地区的交通状况,有关治理势在必行。但治理绝对不应该是单纯地关闭,难道就不能通过技术手段和措施把“关闭”变成“改造”?城市发展的要义不是“破旧”,而在“创新”——并且这个“新”,要更加方便人们的生活。假如一切整治仅以“关闭”和“取缔”为手段,那“坟头改菜园子——拉平”最合适。不过,要真是这样,还要规划和设计部门干什么?
作为自行车第一大国的首都,北京的交通枢纽应该为自行车留条“活路”。(刘乃康 原题:请为骑车人留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