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 - 新闻中心 - 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综合评论

规则制度为何沦为纸上风景

发布时间:2010-01-19 08:18  来源:新华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树欲静而风不止。当一个行业或社会群体注定成为时代主角后,围绕它的社会潮动将波峰迭起。据媒体报道:在寸土寸金的北京东三环有一块地,原本是打算建住宅的,却一直闲置多年没有开发。而此地段一般住宅公寓的售价为每平方米3万~5万元。据随后调查发现,此地块为某著名港资集团所有,是北京2006年的新年第一拍。3年后,该地块被转卖给另一家上市公司,赚取的税前利润约为2.35亿港币。在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看来,像这样的囤地倒卖现象在中国的房地产业其实并不少见。“中国有三分之一的房地产开发商公司是从来不盖房子的,就是倒土地的。”

有业内人士测算,如果拍得该黄金地块的开发商,在合同约定的开发时间之内完成项目建设,并上市交易,其能够获取的市场利润,可能仅为此次转卖土地后所攫取利润的三分之一。紧攥核心城市土地资源,略略投入一点时间成本,便能顺利获取如此可观的暴利,这样的投入产出比及高效率、高成功率,当然会让房地产开发商趋之若鹜。在此市场环境下,偌多开发商热衷于囤地炒地皮,实在算不得什么让人吃惊的行业异数。谁都明白,人性与资本的劣根性,是贪婪和逐利的,尤其是在低成本低风险与稳定预期暴利攫取之间,呈现相对静态、定点定时的利益逻辑链时,它的生态惰性和传染性显然会逐波走高,直至掀起贪婪逐利的风暴。

按理说,在一个市场规则化和秩序化的可控状态下,这种大大突破游戏规则底线的极端市场行为,应被坚决遏制。因为,它所导致的市场恶果是极为严重的:它制造并加剧着土地市场的价格泡沫,直接影响了城市土地市场的供需平衡和正常结构,更关键的是它“阴损”地利用了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工具杠杆作用,人为制造着土地市场的紧缺假象,进而不断强化着供需失衡的市场预期,从而彻底打开了商品房市场的想象型上升空间。至此,房地产开发商已完全占据了整条土地——商品房产业链的中枢要津,并牢牢把持着市场的话语权,而消费者则完全失去了博弈能力。

诡异的是,消费者残存的一丝制度性博弈幻想也成为泡影:在《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闲置土地处置办法》中,均明确规定,对超过出让合同约定动工开发日期满1年而尚未开发的,征收土地闲置费;满2年未动工开发的,将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但正如人们所言,年年喊狼来了,结果年年规则约束屡放空炮,制度威慑成了口头风景、口号运动,这样的悬殊落差只会让房产市场的荒诞和异化色彩更触目惊心,也加剧着公众的不满情绪。

关于规则制度沦为纸上风景的个中缘由,舆论可以说已解剖了个底朝天,它并不需要多么高深专业的市场领悟力、穿透力或想象力,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以房地产开发商为核心的这个显赫的行业,连同它的生财之道,它的利益纠葛,它的主体欲求,都已几乎摊开在了时代桌面上,现在的问题只有一个:面对这个在中国历史上都堪称极特别的“商人群体”,政府将何去何从?民众和民意将何去何从?时代将何去何从?

这是很让人忧虑的生态场景,谁都知道,在市场主导的社会生活中,金融、经济如同血液,而设若这血液感染了病毒,并且一些时候甚至呈逆向流动状态时,怎能不让人揪心它集中性、规模化暴发的某一刻?怕就怕,本应及时遏制的经济病毒传染,在一次又一次地迟滞、犹疑和暧昧后,将让社会付出更沉痛的代价。(萧郎)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