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的成功告诉我们,中国电影的最主要问题是,“形式”远远无法满足年青一代的要求。中国电影人要尽快采用特效技术并理直气壮地拍俗套故事。
《阿凡达》在中国电影市场引发的疯狂出乎预料,其疯狂将怎样影响中国的电影及市场呢?在这里,我大胆断言,《阿凡达》 之后,中国就只剩下冯小刚了。
正确理解好莱坞的商业大片,中国人需要两个视角:一个是心理学,一个是历史观。先说心理学,《阿凡达》的故事很俗套。好莱坞的商业片爱拍俗套故事,是他们的电影心理学家研究的结果。精神分析学派大师荣格研究了全世界的神话和传说,归纳和总结后,提出了一个“原型”概念。好莱坞的心理学家们研究的结论是,要拍全世界受欢迎的电影,故事就必须符合最广泛的“原型”。有个例子:一个富家女爱上一个穷画家,有两个结尾:一个是穷画家后来成功了,两个人过上幸福生活;一个是穷画家一生贫困潦倒。这两个故事很显然观众喜欢第一个,因为它符合“原型”。如果画家在电影里一直穷着,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让他死掉——这就是另一个俗套的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结论一:中国的电影人要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拍俗套故事。
相比而言,历史观重要得多。上世纪90年代初,将国产电影从深渊里拯救出来的恰恰是一直备受“形式大于内容”非议的张艺谋们。张艺谋拯救中国电影的最主要手段就是这个被千夫所指的“形式”。今天就是有人拍出《红高粱》这样的“好片”,票房上也一定不是《黄金甲》这样“烂片”的对手,因为观众变了。据研究,中国电影市场70%以上的观众是80后和90后,他们的口味已经非常“好莱坞化”了,表现出以下三个特征:第一,电影的思想性并不是构成一个好电影的必然条件,有些电影只要好看就是好电影。第二,信息接收器官更多地依赖于视觉,信息加工的深度明显降低。第三,他们是在电脑游戏中长大的,久而久之他们形成了一种所谓的“游戏式思维”。总之,就电影市场而言,年轻的一代是“浅薄”的一代、“视觉化”的一代。
结论二:中国电影的最主要问题不是“形式大于内容”,相反,其最大问题是“形式”远远无法满足年青一代的要求。
既然《阿凡达》能在中国市场引发如此的疯狂,那么下面一个推论便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电影由于“形式”上与好莱坞电影的差距被拉大,将很快进入第二个低潮期。所有在拍、或计划拍摄的中国电影都必须用《阿凡达》这个指南针重新校正过,至少要校正票房的预期。
世界电影正处于“第四次”技术革命的浪潮之中,技术成为制胜的最关键因素。毫无疑问《阿凡达》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它的伟大就在于技术的标志性,《阿凡达》之后,视觉技术将正式进入3D时代,不光3D电影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3D电视、3D电脑也将进入我们的生活。这是文化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狼狈为奸的结果,他们就是利用技术的领先榨取超额的利润,从这个意义上讲,《阿凡达》不过是新技术的急先锋和广告片。
结论三:《阿凡达》之后,“形式”的作用被再次加强,中国电影唯一的“形式”——古装武侠片由于被滥用已失去市场吸引力。冯小刚先知先觉地在《集结号》中部分采用特效技术并取得成功,而在《唐山大地震》中又率先使用IMAX技术,使他极有可能在中国电影票房上一骑绝尘。 (张结海,知名心理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