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新闻网 - 热点评论 - 正文
您现在的位置:



洪学智创造战争后勤奇迹

发布时间:2009-12-22  来源:新华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抗美援朝战争是我军战史上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一场战争。战争期间,志愿军所需的粮弹装备,几乎完全靠国内供应。侵朝美军倚仗其空军优势,一直把切断志愿军的交通运输线作为其战略目标。因而运输线上反轰炸斗争的成败,关系到整个战争的胜负。

这是一场斗智斗勇的较量,最终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员弗毕特不得不 承认:“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阻断共产党的供应,然而共产党仍然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运到了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而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简称志后)的司令员洪学智,就是创造战争后勤奇迹的人。

“只有打赢这场后方的战争,才能更好地保证前方战争的胜利”

1951年4月下旬,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后期的一天,洪学智正在楠亭里第二分部检查督促物资前运工作,忽然接到了彭德怀的电话,让他马上回国向周恩来汇报前线后勤供应的情况。洪学智心想,让党中央、中央军委了解一下前线后勤的实际情况,以便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获得全国人民的支持,实在太有必要。

到了北京,洪学智向周恩来详细地汇报了志愿军的后勤情况。

抗美援朝战争直接面对高度现代化的美国军队,出现了不同于以往革命战争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在过去,我军作战物资的补给基本上靠从战场上缴获或就地从民众中征集,正如那首歌所唱的:“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蒋介石就是我们的运输大队长;粮食被服全靠根据地的人民群众供给,哪儿有老百姓,哪儿就有粮仓,有被服厂,有医院。但在朝鲜战场,情况则不同了。敌人高度机械化,行动迅速,根本不容你建立根据地。而且,敌人所到之处,一片焦土,在三八线附近,几百里的无粮区,连老百姓都没有吃的,还要志愿军从自带的口粮中挤出一部分去支援他们,哪还能“取之于民”?打了胜仗,敌人撤退时把带不走的辎重都销毁了,绝不留下来。这样,前线的供应就全靠国内运送。那时志愿军没有飞机,防空能力也很差。美军却倚仗其空中优势,对朝鲜北部的城镇、工厂、车站、桥梁等重要目标进行毁灭性的轰炸。志愿军后勤运输主要依靠汽车,而敌人把破坏我战区后方交通作为重要手段,使后勤运输陷入极度的困难之中。初入朝时,不到一星期,就炸毁志愿军的汽车180多辆;在第一至第三次战役中,消耗汽车1200余辆,平均每天30多辆。为了减少损失,只得夜间闭灯行驶,加之路况恶劣,运输效率低,翻车事故时有发生。第四、五次战役期间,是我志愿军后勤最困难、最艰苦、最复杂的时期,由于交通不畅,大量物资积压在鸭绿江沿岸,无法送上前线,粮食供应仅能满足需求量的四分之一;前线的将士们只能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作战,忍饥挨饿,人员损失也相当严重。

听了洪学智的汇报,周恩来十分重视,说:“外国的军事家说,后勤是现代化战争的瓶颈。志愿军后勤必须加强,中央军委考虑,要给志愿军后勤增派防空部队、通信部队。”

洪学智还说:“彭总还让我向你汇报成立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的问题。”

周恩来很感兴趣,说:“说说你们的想法。”

“从朝鲜战争中彭总和我们都逐渐认识到了现代化战争中后勤的作用。现代战争是立体战争,在空中、地面、海上、前方、后方同时进行,或交叉进行。战场范围广,情况变化快,人力物力消耗大。现在欧美国家都实行大后勤战略,五十公里以前是前方司令部的事,五十公里以后是后方司令部的事。战争不仅在前方打,而且也在后方打。现在,美国对我后方实施全面控制轰炸,就是在我们后方打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的规模,不仅决定了我们前方进行战争的规模,而且也决定了前方战争的成败。我们只有打赢这场后方的战争,才能更好地保证我们前方战争的胜利。后勤要适应这一特点,需要军委给我们增派防空部队、通信部队、铁道部队、工兵部队等诸多兵种联合作战,而且需要成立后方战争的领率机关——后方勤务司令部,以统一指挥后方战争的诸多兵种的联合作战,在战斗中进行保障,在保障中进行战争。”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刚刚从中国国内战争走出来的中国军队的将领,能够如此深刻地理解现代战争的某些特点,实在是件了不起的事。

5月初,志愿军党委在全面总结战略反攻阶段后勤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于5月3日,作出了《关于供应问题的指示》,这个文件是由洪学智负责起草的。《指示》充分肯定了后勤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战争是人力、物力的竞赛,尤其是对于具有高度技术装备的美军作战,如果没有最低限度的物资供应,要想战胜敌人是不可能的。必须认识到在敌人掌握了制空权,我军车辆又不够,而百万大军包括大炮、坦克、工兵等等,一切物资都需从国内运来的情况下,后勤工作是极为困难复杂的,没有全军的协助,仅仅依靠后勤部门同志的努力,要完成此种艰巨任务那是不可能的。”《指示》强调:“后勤工作是目前时期我们一切工作中的首要环节。”

《关于供应问题的指示》上报军委后,很快获得批准。

  出任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的半年多,志愿军的后勤保障工作主要由东北军区后勤部(简称东后)承担。随着战争发展,志愿军大量部队先后入朝,到1951年4月中旬,已达16个步兵军共48个师,7个炮兵师,4个高炮师,4个坦克团,9个工兵团,3个铁道兵师和两个直属团,再加上其他机关部队,总兵力已达95万人,比刚出国时增加了3倍还多。特别是由于技术兵种增加,弹药、油料的消耗大幅度增加。显然,这样百万大军的后勤供应,再靠“东后”来代管,已力不从心。

根据形势,中央军委很快批准“志司”的建议,决定成立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隶属“志司”,并要求志后司令员要由志愿军的一个副司令员兼任。

1951年5月14日晚,彭德怀主持召开志愿军党委常委会议,研究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的机构设置、干部配备等问题。会议一开始,彭德怀宣布了中央军委的决定。

洪学智一听就预感到八成得由他来兼任。因为从入朝时起,后勤就是由他兼管的。果然,大家力荐洪当志后司令,彭总也十分赞同。但洪学智有自己的想法,不愿意兼,原因有两个:一是他一直从事政治和军事工作,驾轻就熟,而对后勤工作比较生疏;二是朝鲜战争的后勤工作太难搞,担心搞不好,搞砸了。

彭德怀与其他几位领导好说歹说,洪就是不松口。

彭总见洪这么固执,火气也上来了,拍着桌子大声问:“你不干?行啊!你不用干了!”

洪说:“那谁干呢?”

彭总继续吼道:“我干!你去指挥部队吧!”

洪学智见彭总如此说,马上软了,说:“老总,你讲这个话,可是将我的军哪!”

“是我将你的军,还是你将我的军,啊?!”

洪学智看实在推不掉了,于是就退了一步,说:“这个后勤司令我可以兼,但是得有个条件,允许我这个条件,就行。”

彭总见洪同意了,语气也缓和了,问:“什么条件呀?”

洪说:“条件很简单,第一个是干不好就早点撤我的职,换比我能干的同志;第二个,我是个军事干部,愿意做军事工作,抗美援朝完了,回国以后,不要再让我搞后勤了,还让我搞军事。”

彭德怀听了,笑着说:“我当是什么呢,就这条件呀?行!赞成!同意你的意见!”

5月19日,中央军委做出《加强志愿军后方勤务工作的决定》。《决定》命令:

着即成立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负责管理朝鲜境内之一切后勤组织与设施(包括铁路、军事运输在内);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直接受志司首长领导;凡过去配属志愿军后方勤务部之各部队(如工兵、炮兵、公安、通信、运输、铁道兵各部队、工程部队和医院等),其建制序列及党、政、军工作领导,指挥与供给关系等,今后统归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负责;中央军委任命洪学智兼任志愿军后勤司令员,周纯全为政治委员,张明远为副司令员,杜者蘅为副政治委员,政治部主任漆远渥。

中央军委的决定,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了后勤在现代化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扩大了后勤工作的职权和范围,标志着后勤由单一兵种向诸军种合成的重大转变,是志愿军后勤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指导性文件。

建立分区供应与建制供应相结合的供应体制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志愿军后勤工作继承国内解放战争后期的经验,由各分部按照作战方向部署兵站对部队实施跟进保障。最初,组建起三个随军过江的后勤分部,每个分部组成一条供应线,设若干大(兵)站,配有仓库、汽车团、装卸团、公路工程队、担架队、警卫团及医院、救护队等。直到第三次战役,都是由这三个分部保障前线的供给。第三次战役结束后,增加了第四分部,是由第9兵团后勤部改编的,以后随着战线的扩大,又增加了几个分部。

这种后勤体制不利于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出现了互相依赖或重复供应等混乱现象。转入阵地作战以后,随着部队的陆续增加,后勤供应的任务大大加重,矛盾就更加突出了。彭德怀对这种状况很着急,洪学智更是寝食不安。

采取什么形式和方法组织供应呢?洪学智跑了一些军、师、团后勤机关,还跑了一些前沿阵地,联系以往的经验,结合新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分区供应与建制供应相结合的供应体制方案。

这种供应体制把整个战区后方地域划分为战役的和战术的两个层次。从鸭绿江边至一线各军后勤之间为战役后方,构成志愿军后方地域。从军后勤至前沿阵地之间为战术后方,构成部队后方地域。

战役后方由志愿军后勤根据总的作战方针、作战方向、部队部署和地形、道路等条件以及后勤自身的力量,划分供应区,开设兵站线,对部队实施分区供应。

战术后方取消兵团后勤,以军后勤为主体,仍按部队军、师、团系统实施建制供应。

实践证明,这种分区供应与建制供应相结合的供应体制,适应朝鲜战区的地理、交通条件和作战要求,在战争中充分显示了它的优越性。

洪学智向彭德怀汇报,彭认为这种改变很好。命令立即执行。

志愿军后勤新的体制的建立和改善,标志着我军现代化战争保障体制的成熟。

“敌人有多少花招,我们就能想出多少办法对付他们”

1951年8月,美军制定了交通线“绞杀战”计划,企图用3个月时间摧毁朝鲜北部的铁路系统,窒息中朝的作战力量。18日,美国空军开始重点轰炸铁路桥梁。9月起,又把轰炸重点转向朝鲜北部铁路运输枢纽。9月至12月,敌军在这一地区几段仅735公里的线路上,投掷炸弹38万余枚,使该地区80%的时间不能通车。

得知这一情况,彭德怀特意把洪学智找来,一见面就说:“洪大个子,敌人要把战争转到后方了,这是一场破坏与反破坏、绞杀与反绞杀的残酷斗争,前方是我的,后方是你的,你一定要打赢它!”

洪学智深知自己身上这副担子有多重。40年后,他回忆说:“战争正在激烈地进行,又碰上特大洪水,真是雪上加霜,难上加难。我是志司领导兼志后司令员,真是吃不下睡不着,心里像火烧一样。但是越困难,越要冷静处理。”

当时,哪里最困难,哪里是关键,洪学智就跑到哪里,交通枢纽、渡口、敌机封锁地带,都常常出现他的身影;他还深入战士干部之中,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只要有一种新的对付敌人的办法,他马上会召集会议总结推广。

由于敌人昼夜不停地轰炸,加上地势险要,桥梁短期难以修复,志后研究后,决定集中4个大站和1000多辆汽车,采取倒运办法。在西清川江桥头倒运了600多车皮的物资,在东大同江桥头倒运了1100多车皮物资,在东沸流江桥头倒运了270车皮物资。这就是抗美援朝战争史上著名的“倒三江”。这种倒运、漕运、接运办法是在洪水泛滥、敌机轰炸情况下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运输形式,它达到了路断、桥断而运输不间断的目的。

有些新修复的铁路桥承受不了火车头的重量,志愿军铁道兵就想出一个好办法,在桥的一边用火车头把装有物资的车皮推过江,再由等候在那边的火车头拉走,火车头不上桥。这样,一列列满载军用物资的火车便可以平安通过随时可能被压垮的便桥,将物资运往前方。这种方法,在当时被称为“顶牛过江”。

志愿军铁道兵还想出许多令人拍案叫绝的办法:将桥的高度降到水面以下,成为敌机看不到的“水下桥”。有的桥在通车后立即拆除重要部件,夜晚再搭上,成为昼拆夜架的活动便桥。有的在正桥远处修造便桥和便线,即使敌机炸毁一处,另一处仍可以通车。

为在有限通车时间内通过更多的列车,志愿军打破常规,采取“片面运输”(在一定时间内一个或几个区段的列车,向同一方向运行)、“续行行车”(一个区间内2个以上列车,保持一定间隔连续运行)、“合并运转”(将两个以上列车连续运行)等措施,从而提高了运输效率。

在朝鲜战场上,困难多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是洪学智始终坚信,只要发动群众,集思广益,办法总比困难多。

几十年后,洪学智回忆道:要说难忘的事,整个抗美援朝战争都令人难忘。就说群众的智慧吧。敌人有多少花招,我们就能想出多少办法对付他们。比如敌机扔炸弹,把公路炸出许多大坑。开始工兵还用土填,后来想出了办法,找两块木板架在坑上,汽车就开过去了,后来用一块板就行。我们有一个排长,琢磨着学会了卸定时炸弹。敌人炸桥梁,我们就修水下桥,桥面在水面下,敌机发现不了。敌人夜间经常用照明弹侦察。我们发现敌机都是在照明弹发现目标后才飞过来轰炸,有个时间差,我们正好借光,利用敌人的照明弹给我们夜间行车照明,等敌机飞来时,我们的汽车就冲过了危险区。我们对付他们的办法很多。

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数十万军民齐上阵

洪学智的另一法宝就是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在第五次战役后期,前方打得很紧张,急需弹药和粮食,而交通瘫痪了,物资大部分运不到前面去。东线杨成武20兵团粮食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

彭德怀给洪学智打来电话,说:“洪学智,我告诉你,20兵团要断粮了,再困难也要保证东线部队有5天的粮食。”

在这个最紧张的时期,洪学智一方面集思广益想了许多办法:找一些会水的人把粮食顶在头上,运过清川江;千方百计找了些木船、橡皮艇运粮;另一方面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打一场人民战争。

由于下雨、过河,有些粮食打湿了,就组织群众烤、炕、晒,当时,志后用于翻晒粮食的就有30万人次,还发动朝鲜人民群众分户翻晒。

那些天,洪学智每天把粮食的情况向彭德怀报告两次,包括后方起运了多少粮食,运到没有,送到前线部队的有多少。

经过大家一起努力,终于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一个困难克服了,又出现新的困难。

美军疯狂轰炸与洪水泛滥使朝鲜北方大部分的铁路、公路被毁。当时,前方战事甚紧,急需粮弹。只靠后勤工兵部队的几个团修被破坏的铁路、公路,再有半年也无济于事。洪学智找担任第二副司令员的陈赓商量。

洪学智说:“陈司令,修路工程量太大,修得太慢了!”

陈赓问:“你有什么想法?”

洪学智说:“得全军动手才行,除了一线部队,不管是机关也好,部队也好,勤杂人员也好,都要上。另外,朝鲜群众也得上,因为人民军也要补充呀,道路不通,大家都困难呀!”

陈赓听了说:“这个办法不错,开会研究一下吧。”

在志愿军的领导会议上,洪学智谈了自己的想法:“统一布置,合理分工。每个军、每个师、每个团明确包哪一段,限期完成;1个月之内无论如何也要全部通车。”

有人觉得工程量太大,不好完成。

陈赓严肃地说:“这同打仗一样,是战斗任务,白天干不完晚上干,夜以继日,全力以赴。”

根据会议的决定,洪学智拿出一个方案,把哪段是什么兵团,哪段是什么军,哪段是朝鲜老百姓的,哪段是后勤机关的,哪段是工兵团的都分好了。

然后,洪学智与陈赓一起向彭德怀报告。彭总看了方案很高兴,说:“我正为运输线发愁呢!这办法好!按这个方案下命令吧!”

9月8日,在志愿军党委会上,彭总针对这项工作说:“这是战斗任务,所有部队都要集中力量搞。要迅速恢复冲毁的公路,要普遍加宽公路,修几条标准公路,有战略价值。”

会后,志愿军二线部队11个军、9个工兵团和志后3个工程大队,共数十万人,在朝鲜人民军和朝鲜群众的支援下,冒着敌机的轰炸扫射,掀起了一个规模巨大的抢修公路热潮。由于实行了分段包干负责的方法,大大加快了工程的进度。结果,只用了25天,就把道路全部修通了。这样,全军后勤运输供应就渡过了最关键、最危险的难关。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及其军队的配合下,战胜了美国空军对朝鲜北部铁路、公路的轰炸、封锁,保障了后勤补给,创造了惊人的奇迹,被誉为“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在这一过程中,洪学智有着杰出的贡献。彭德怀曾经多次说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百分之六十至七十应归功于后勤。”他还常常说:“要授勋,第一个勋章就要给洪大个子。”(刘明钢 本文选自《中华魂》)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