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
根据北京土地整理储备中心数据统计,截至12月18日,北京共公开出让234宗经营性用地,成交总金额超过803亿元。这也是继上海之后,国内又一城市卖地收入突破800亿元大关。(12月19日《第一财经日报》)
这就是土地财政带来的“辉煌成绩”。今年以来,“地王”不断涌现,卖地收入赚得盆满钵满,房价屡创新高。虽然土地财政用得好,能够帮助地方政府解决一些眼前的问题,但如果过度使用土地财政,把土地财政作为地方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那么,土地财政就可能会掏空地方政府的未来。
首先,土地财政让房价一涨再涨,完全脱离国情、脱离老百姓的实际承受能力,地方政府总有一天要为此买单。800亿的卖地收入对一个地区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并且,这800亿收入终将摊入房价,由买房人来承担,房价岂能不“水涨船高”?买房难、买房贵的矛盾怎能不越来越激烈呢?应该说,土地财政确实为地方政府开辟了一条“宽阔的”生财之道,也为一些地方政府建设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证。但也造成八成家庭无力购房,使七成人对目前的房价有意见,这难道不值得认真反思吗?
其次,土地财政让地方财政的风险不断加剧,让地方财政的弦绷得越来越紧。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期,社会集资曾经让许多地方、企业为之疯狂,但十年以后,凡是社会集资数量较大的地区,地方政府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社会集资之痛尚未消失,土地财政的风险又快速诞生了,据了解,目前地方政府的负债已超过了6万亿,相当于全国一年的财政收入总和还多。而这些负债,绝大部分是通过政府融资平台形成的,其资金绝大多数也都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形象、政绩工程建设,而偿债资金的主要来源就是土地变现。一旦土地变现出现问题,债务偿还也就会出现巨大的风险。按照目前的土地管理政策、市场容量以及财政实力,许多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别说偿还本金,就连支付利息都很困难。一旦资金链断裂,地方政府还能依靠什么来偿还这些债务呢?
此外,土地财政让一些地方的用地矛盾更加突出,发展经济与防范风险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目前,地方政府在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两个方面都可谓热火朝天,但两个方面都面临着用地的巨大矛盾。一方面,大量土地被注入到政府融资平台,成为政府债务偿还的主要依靠,每年必须上市交易一定的土地,方能保证不出现债务风险;另一方面,只要继续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就仍然需要大量的资金,而按照目前地方财政的实际状况,筹集资金的渠道仍然只能放在土地财政上。然而,就在政府融资平台大量“圈地”的同时,经济建设对土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的建设用地越来越多。但是,按照18亿亩红线的土地保护政策,用地政策只会越来越紧。那么,地方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土地从何而来呢?土地财政对土地的大量占用和控制,已经严重影响到今后的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用地矛盾将越来越考验地方政府。
毫不客气地讲,土地财政的过度使用,一定程度上掏空了地方政府的未来,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如果没有相应的措施作保证,今天土地财政的“兴旺”,有可能会成为今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重大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