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治国理政,各级政府需要更大的耐心,更宽厚的人道情怀,恃德不恃力;在迫不得已采取某些强制措施时,注意通过法律程序解决,保障民众权利救助机制的畅通
半个多月来牵动人心的唐福珍自焚抗拆迁事件,近日有了新进展。成都市金牛区政府12月3日通报对事件的初步调查结果,因为“判断 不当、处置不力”,负责现场指挥的区城管执法局局长钟昌林被停职接受调查。有关政府部门还表示,“随着调查的深入开展,若发现执法过程中还存在其他问题,将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而成都市也出台规定,视“野蛮拆迁”为恶劣行为,在年度考核中将实施一票否决。
比起事件突发之初单一制裁被拆迁方的处罚结果,这一结论自是大有进步。只是,这一结果似乎并未平息民声。人们对“深入调查”的承诺充满期待。
唐福珍案件最终将有怎样的处理结果,许多地方同样也在高度关注。
城市建设要发展,市民生活水平要提高,土地征用和拆迁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还是一项常态性工作,唐福珍式的“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的冲撞,还将继续存在。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言人,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门该怎样正确理解和捍卫公共利益,怎样协调好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的矛盾,怎样避免更激烈的冲突与对抗?这些都是考验。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如何切实维护政府作为全民利益代表的决策权威,让每个公民都敬畏法律,服从法律的管辖,不必也不允许其铤而走险伤人或自伤?如何避免基层社会因为各个利益群体的博弈得不到程序化、法制化的协调和仲裁,而各自为政,让社会趋于涣散?这些棘手的难题,都考验着基层政府的执政智慧。
有句话说得好:“政治家也应该是社会学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治国理政,各级政府需要更大的耐心,更宽厚的人道情怀,恃德不恃力;在迫不得已采取某些强制措施时,注意通过法律程序解决,保障民众权利救助机制的畅通。惟有如此,才能让百姓免除紧张焦虑,生活得乐观而有安全感。
政府与民众的良好互动关系,是中国发展的最宝贵财富。民众的力量,是发展的不竭源泉。惟有保护好这一力量,未来发展才会持续顺畅。(姜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