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语中,“中国制造”的主语是“中国”,应当理解为主要由中国人设计制造,使用中国品牌,而不是仅仅在中国加工装配的产品。
近日,商务部制作了一条关于“中国制造”的广告,在美国CNN等国外媒体播出。广告试图表达三点意思:中国制造的产品无处不在;中国制造的产品并非都属于廉价 产品,也有高端产品;中国制造是全球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种意图可以理解,的确要设法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但是对这则广告所宣传的“中国制造”需要重新认识。
改革开放前标有“中国制造”字样的产品不多,那都是国产质量较好的产品,主要用于出口。现在“中国制造”已经泛化,大体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中国人设计制造的产品,使用中国品牌,主要为中国人谋利;二是由外国人设计并掌握核心技术,使用外国品牌,主要为外国人谋利,只不过在中国国土范围内制造或完成最后装配。在后一种情况下,“MadeinChina”只是标明产地,也就是完成最后加工组装环节的空间范围,严格说不是中国的产品,即不是“ProductofChina”。有些国家对本国生产的产品不标该国制造,而标该国产品。例如,加拿大的特产———枫糖商标牌上印着“ProductofCanada”。该国超市有很多日用品商标上印有“MadeinChina”,但却是外国品牌,同“ProductofChina”有所区别。
在汉语中,“中国制造”的主语是“中国”,应当理解为主要由中国人设计制造,使用中国品牌,而不是仅仅在中国加工装配的产品。在“MadeinChina”中,“中国”不是主语,而是状语,由谁制造不清楚,可以是中国人在中国制造,也可以是外国人在中国制造。现在不论由谁制造,只要在中国出成品,就标注中国制造,在国际贸易中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一些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主要为外国人赚钱,却挂着“中国制造”的牌子在国际市场销售,有的还遭到外国倾销指控。例如,一件产品商标牌上印有“MadeinChina”,价值100美元,其中90美元被外国人赚了,10美元是中国人的加工费和利税。还把污染留在中国,不用付费。这样的“中国制造”完全变了味。
在开放条件下,一个国家要善于利用外资来为本国居民谋利。但是如果完全不考虑上述两类“中国制造”的产品所有权以及由此带来的利益差异,后一类产品冲击前一类产品,那就有问题了。按照联合国等机构编制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外商或外国机构在中国设立的生产单位只要维持经营一年以上,就算中国的常住机构单位,这些单位的增加值计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因此,尽管一些外资企业并没有给中国人带来多少收入,考虑到消耗中国的资源并留下污染,虽然能够增加中国的GDP,但这样的“中国制造”对中国人来说有多大意义呢?
建议国家限制“中国制造”的使用,规定必须使用中国品牌才能标明“中国制造”;凡是使用外国品牌在中国某个地方生产制造,只能以那个地方为厂址,一律不得使用“中国制造”。(郑志国)